在十月初,经过一番的清理,我决定加入到秋招大军,于是后来就开始了投简历,宣讲会,面试的循环。
因为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所以这个循环一直在继续。
秋招是个什么概念呢?
就像一场风浪席卷过沙滩。
我们是那些躺在沙滩上的贝壳,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都有。
我们知道即将有一场风浪要来临,所以我们提前做好准备,将自己打磨得更加光滑圆润,以便于浪潮将我们带去海里。
大海没有方向,我们也并不知道要去到海的哪里,只知道,反正要去,大家都得去。
就这样,每一只贝壳,都在争先恐后的涌入海里。
有的人会先走,有的人会留下,当然,这都只是时间的问题。
通常来说,大四的课都会很少,绝大部分大四的学生都应该去实习了。但是我们专业仍然保持着每周12堂课的密度,许多同学都在戏称,仿佛自己是大一。
但是事实上,我们和大一时候的自己,又是如此的截然不同。
大一的时候,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为了融入这个全新的环境。为此,我们去观察,去效仿,拼命让自己融入这个陌生的人群里,尽力让自己看起来不会突兀。
那时候的我们,除了自己,什么都关注。
关注社团最近举行了什么活动;关注舍友是不是在悄悄谈恋爱;关注谁和谁的绯闻又上了热搜……等等。
我们密切关注周遭的环境变化,因为我们害怕自己会因为一点点的脱节,而被环境所抛弃,我们害怕与别人不同。
大四则不同,每个人都更加关注自己,自顾自的忙碌且坚定。
考公务员的同学早早地就买好了复习的题库,开始一遍一遍的刷题;考研的同学永远拿着单词本,会学习到深夜才回寝室;找工作的同学日常翻看各大求职网站,想着要不要投个简历……
我们又开始想尽办法让自己从人群中脱离出去,让别人在人群中留意到自己。
我们害怕自己会和别人一样,我们努力在自己身上寻找更多,更不一样的东西。
这真是个奇怪的过程。我想。
当最开始决定加入秋招大军时,一位朋友这样说道,
为什么要现在找工作?你以后有几十年的时间去工作,可是大学只有现在这几个月了,不应该先好好珍惜最后的大学时光吗?而且我们的某学长学姐也是毕业才找工作,现在不也好好上班呢吗?
另一位朋友则说道,
都十月份了,怎么现在才开始找工作呢?许多大公司都要结束了,都不招人了。
当我走完了十月份的一圈之后,依然没有找到工作的时候,又有一位朋友说道,
没关系嘛,还有下学期呢,下学期再找嘛。
我倒并不为秋招没有找到工作而感到十分沮丧,事实上我很少会为什么事情感到沮丧。我一直把这归结为记性不好,即便是当时很难过,没多久又忘记了。
我逐渐的习惯于将自己抽离出来看待这个世界了。在很多事情上,这样都会使我好受很多。
举个例子,我在上初中的时候,会为自己数学只考了四十分而伤心大哭。但是当我大学考试挂了一科之后,我只会说,“哦,看来得补考了,有点麻烦呢。”
大学时的我,回看初中时的我,“有什么关系呢?只是一次考试啊。在你漫长的人生里,这是多不起眼的一次考试而已啊。”
“如果能避开猛烈的狂喜,自然不会有悲痛来袭。”
我一直非常喜欢这句话。
大学是个客观事实,但是上大学一定是个开放性主观题。
难就难在,它没有对错。
正如上面三位友人的劝说,每一位都有他的道理。
大学,就是要我们学会自己论证自己。
每一次的选择,要么是在说服自己,要么是在推翻自己。
友人分享给我一段话,大致意思如下:
我们在高中毕业,对各个行业什么都不懂的情况下,非要选择一个自己即将学习四年的专业。
在大学毕业,依然是对各大岗位什么都不懂的情况下,非要选择一个自己所要从事的工作。
在工作之后,甚至有可能在对一个陌生人什么都不了解的情况下,非要坐在一起相亲,聊聊怎么凑在一起过日子。
我觉得这段话十分有意思。倒不是觉得说我们所处在一个多么被动的时代。
只是我们永远在向着未知前进,
这是件十分有意思的事情,不是吗?
我是学广告的,算是比较小众,冷门的一个专业吧,毕竟全国就350所高校开设。想起来我当初为什么报广告学,仅仅因为我在回学校探望老师的时候
老师问,“你们都打算报考什么专业。”
我随口一说,“广告吧。”
我至今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脱口而出这样的话,或许什么时候留下的潜意识,始终不得而知。友R说,这看起来是没有由头的一句话,其实可能是很早之前就留在你的脑海里的,只是你自己忘记了。
但是就这样,我所有专业的第一志愿,都填的广告学。
尽管那时候我也不知道广告学是学什么的,也不知道学了广告学以后能干嘛。就这么懵懵懂懂的学了四年,所幸的是,越学越发现确实还蛮有意思,愈发喜欢起来。
这世界上的很多事情,都没有万事俱备的时候。
这话放到大学里,尤为适用。
曾经一位很敬重的老师告诫我们四个字,
以终为始。
为你所想要的事情做好规划,然后只需要做一件事,就是坚持。不可否认,以终为始依然是最行之有效的途径,但我们很多时候并不知道终点在哪里,那不妨就先出发吧。
先不去管结果如何。
走出去,自然会到达。
PS:文章首发于公众号《看客说》
欢迎大家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