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夕,回到皖南的那个小山村去祭奠我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再看看老家的亲人们。走在长大后梦中及小时候走过无数遍的乡村小路上,儿时记忆扑面而来。
作为皖南小山村的80后,童年艰苦而又甜蜜温馨。生活条件确实艰苦,父母早些年一直在家务农,丘陵地带,沟壑深深浅浅,田地基本都是在两山之间,很难出货,祖辈们也是世代在地里刨食,土地算不得肥沃,一年所出也只能糊口,余粮基本不多,何况那时种粮还要交粮税,养猪卖猪要交屠宰税。小时候非常心疼那些粮食。
后期随着我和弟弟长大,种田养点家畜已经负担不起我们的学费及人情开支了,父亲不得不外出务工,留下身高一米五几的母亲在家操持,种田地,养家畜家禽,带两个孩子,侍奉爷爷奶奶。如今我自己已是母亲,至今不敢想象,瘦弱的母亲是如何挑起一担担的水,收回一担担的稻谷,重复着日复一日的繁重劳动的,把我放回那时候,估计是活不下来的。记得我们小时候小学每天放学回来,先做家务,这大概就是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我负责去割猪草回来,如今看到绿漾漾的野菜还想薅一把,老弟说这叫儿时后遗症。弟弟负责收拾门口晾晒的衣服物品,让鸡归家,鸡要留在外面,就成了黄鼠狼和狗的腹中食了。损失一只鸡对当时农村的家庭来说,不敢想象,会心疼死。
童年生活苦是苦,我们却乐在其中。我们的母亲会想各种办法给我们做美食,有一道她自己创作的炒红薯丝,又甜又咸,确实符合我们小孩的胃口。晚间从田间归家时或是她做家务时,会给我们讲各种各样她听过的故事,后来我和弟弟在学校一直都是作文写的好,我一直认为是母亲那时候给的素材和启发,在母亲那各种各样的故事里我们展开了联想的翅膀,飞到了各个遥远的地方。父亲农忙时也会回到家中帮忙,每次回来都会给我们带吃的。不同于别的父母的不耐烦,他们去田间忙完经常会给我们带回山间的野果,野柿子,野板栗,树莓…那一点点的甜味浸润到我们心里就是很甜很甜。
即将回到城市里,接过父母们手中的接力棒,哺育自己的孩子,传承下一代,心中仍是觉得自己是个孩子,是父母永远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