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晨曦。
古语有云:言多必失,祸从口出。
越长大越明白这句话的含金量:
嘴快,是麻烦的起点,话多,是灾祸的开端。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人越大,话就越少了?“
底下有个高赞的评论:”因为吃够了说错话的亏。“
良言三冬暖,恶语六月寒,确实有太多人因为说话而引起过很多麻烦。
比起能说会道,懂得在适当的时候闭嘴,才是一个人的修养和格局。
01.
说太多,是一场灾难
古人为什么那么重视谨言慎行呢?
因为这是智者的选择,因为它可以免灾。
人啊,长舌头跟这个嘴巴,它有两个功能。
第一是吃饭,第二是说话。
吃饭关系到你的健康,说话关系到你的生死。
贺敦立是隋朝时期的名将,但他对朝廷的封赏不满,还经常口出怨言结果被朝廷逼的要自杀谢罪。
临终之前,他把儿子拉到跟前,用尖锥刺破了他的舌头,并且对他说道:
为父就是因为没管住自己的嘴,而落到这个下场。这是教训你要记住!
白玉上面有了斑点可以磨掉,但人一旦说错话,说了不恰当的话,永远抹不掉。
有些话,只适合藏着,不适合说;
有些事,只适合看破,不可以说。
为人处事,有些话不得不说,有些话宁可不说。
话多容易失去威信,给人不沉稳的印象,和这样的人共事,内心难免有所顾虑。
说太多,未必就是好事,学会沉默,反而是一种智慧的选择。
02.
不说,是一种修养
海明威曾经说过:
人用两年时间学会说话,却要用一辈子学会闭嘴。
著名儒学大师贝原益轩,有一次坐船远行。
同船的有几个后生晚辈,不认识贝原益轩。
在他面前大谈文化兴衰,文明传承。
贝原益轩在旁边静静听着,笑而不语,时不时地还会点头表示赞同。
船停泊靠岸,靠别时大家互留姓名。
这位学生才知道自己面前站的是贝原益轩,因为自己的班门弄斧,一时间难堪得无地自容。
贝原益轩走上前,拍了拍学生得肩膀说:
“年轻人,好好学习,将来你的学问一定比我高。”
贝原益轩自始至终没有打断学生得自吹自擂,也没有批评学生得夸夸其谈。
反而在临别前留下一句激励的话语,这便是君子修养。
看透,是本事;不说,是修养。
真正有修养得人,心里不自觉地装着别人,懂得言语的分寸和分量。
多言让人反感,失言让人难堪,毒言让人心痛。
懂得在适当得时机,不说,是一种修养,也是一个人收剑锋芒的善良。
03.
学会闭嘴,是智慧之举
某届鲁迅文学奖的评选结果很有争议,事后一位记者打电话给蒋方舟,
希望身为杂志社副主编的她,能评价一下其中一位获奖的作品。
蒋方舟以没读过对方的获奖作品为理由,拒绝了。
那位记者怎肯罢休,立马念了那首诗给蒋方舟听,非要她说说看法。
蒋方舟还是拒绝了,她说:”仅凭一首诗,我真的不知道怎么看。“
《荀子.非十二》有言:
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
与人交谈,能管住嘴,不乱说话,才是明智之举。
口无遮拦,不但容易让人难堪,也容易得罪人,给自己增加不必要的麻烦。
知乎上有个话题,”人为什么要学会闭嘴?“
有个回答我很喜欢:
在弱者面前适时沉默是善良,在强者面前沉默是尊重;
在陌生的领域沉默是敬畏,在熟悉的领域沉默是谦虚。
我想说,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2024,希望我们努力成为有本事的人,从”少说话多做事“开始吧。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