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得排行,GuideRank
全品类商品排行榜 / 全国各大城市生活服务排行榜
最大的卖点是“中立”,盈利主要靠给淘宝、京东带流量得到的分成。
比较惊喜的另一个点是可以更换屏幕图标。
双11电商只关心你要买什么,盖得只关心你的皮肤几岁了!
调用宜远智能肤质测 API。
AI测肤图个乐,这应该就会吸引很多人安装下载。核心还是推荐一堆导购。
产品清单基本对我无用,看到海蓝之谜就关掉,测试结果25岁的皮肤,骗谁呢,青春无敌的呀。
AI 超级筛选器?
我更宁愿看到人工的智能。
C类产品里就没看谁筛的准过,个性化程度太高,典型的意思到底是覆盖更多人,让它有普适性;还是针对性够强,让它更贴某一类人?
要求300以内,结果一堆1000+,真没起到什么作用。
始终觉得这种工具还是应该在后台提供给客服人员,技术帮他们解决瞬间一对多的辛苦活,辅助他们提高决策效率,从而提高服务品质,详见电影《Her》,这样思路很适合定制游,比如无二之旅,不过这又是后话。
志玲姐姐的专业就是扮演好“志玲姐姐”
一样很优秀,只要换个角度就好了,别幻想全品类字典
导购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我不是没有想过,应该说是个做产品的多半都想过。
内容做细分基本是共识。
要么只做一些颗粒度刁钻有趣的评测,容易赢得口碑,但是也捞不到规模性的用户量,加上排行榜这种盈利模式要避嫌,总之很尬。
要么你引入新奇特,去填补小众但知名的小牌子,先做成“认知升级”。新问题来了,很多这样的品牌在国内并不容易买,普罗大众正在海淘的基数还是不大,找人代购与进口电商平台是最常见的两条路。
很多人在diss“盖得排行”,各种内容的拼凑、错漏,在我看来很正常,高手在民间,一个团队只说自己有百人内容团队没用,内容质量与人数多寡没啥直接关系。
盖得它不是给专家用的,想做全品类的购物辞典、百科全书,只能放弃专业性。
这样对内容的获取到加工,比较适合的就是向下兼容,解决是连听都没听过、一脸懵的小白查点榜单。在某一些品类上,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全知,但是仅靠别人的排行榜就跟风买的,智商税没办法代缴。
赚钱多难,一毛一分都别浪费。
捡起来,不丢人。
我用的不是它的排行榜,而是返利。
至少从我要买的双11的东西来说,返利程度高于一淘,那我肯定从它这走一道,也不影响我其他的优惠券与积分。
至于这是不是一件很好的商业模式,消费者不关心,拼多多在补贴政策的加持下,成功挤下京东,成为淘宝现在最大的竞争对手。张勇在Q2财报发布之后,必须对分析师、股东说点什么,比如简单补贴不可持续balabala~
盖得排行怎么样呢?
结构乱乱滴,内容不咋地,返利还阔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