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父母需要和解吗
这段时间,心理学圈有一场比较大的辩论。
辩论双方都是这个行业内的大咖,各有粉丝无数。
一方的观点是:父母真的皆祸害吗?
大咖甲说:从临床上来说,简单的否定父母、把自己的问题都归因到父母身上,实际上也会因此否定自己,切断自己的亲密关系。西方理论也只是强调早期经历对人的影响,并未断言早期经验的决定性以及不可改变的影响。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心理伤痕,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家庭,尤其亲子关系更是爱恨交加。有时候,恨之越深,是因为爱之越切而不得;爱之不得,不是因为不想给予,而是不知如何给予,或者以为已经给予的爱没想到却是伤害。
对父母的伤害行为做了一番解释之后,他举了一个著名的例子来说明放下的重要性。南非总统曼德拉,曾经被关押了27年,受尽折磨。在后来的总统就职典礼上,他恭敬的向三个曾关押他的看守致敬。他说: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
因此,最后的总结是:若停留在对至亲的怨恨中,怨恨便是你终生的囚笼;要得到真正的心灵自由,唯有自己解放自己。
而另一大咖的观点是非常旗帜鲜明的:父母对孩子就是有恨的。
大咖乙发了一篇硝烟弥漫的长文来与大咖甲辩论,在文章的开头,他首先引用了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摩尔的一段话:最好的治疗是拉近一个人与他的人生真相的距离,假若这个彻底拥抱了他的人生真相,那就是最好的人生境界了。所以,去拥抱你的灵魂的黑夜,即没有距离的去面对你人生中的悲剧。
之后举了很多的实例,都是关于父母对孩子的伤害和恨意的。
亦是得到了需要网友和粉丝的支持。
双方辩论似乎并未完结。
而对于我这个旁观群众来说,无意站于任何一支队伍。
关于人性的复杂性,那些或如洪水暴风般狂烈、或如深井般不动声色的爱与恨,欲望与颓废……早已在咨询中如电影般看过了许多。
两位大咖的观点都没有错。或许这世间根本就没有谁对谁错。他俩所代表的,也许是人生中不同的阶段而已。
我想到最多的,却是:去理论父母对我们是爱着还是恨着,无论站在哪一方,其实都是在渴爱、都是在把自己依旧放在一个弱小孩子的位置上,放在一个被动者的位置上。而且能不能和解,也要看各自的缘分了。
当然,在童年时期,幼小的我们是的确需要父母的爱和保护的。否则我们将无法存活。
可是几十年后,已经成年长大的我们,无论我们在过去经历过什么,都应该学习放下,好好的面对现在与未来。
放下的确很难,如果自己一个人做不到,可以借助于心理学、文学、艺术、宗教等等。
因此很欣赏一位网友的评论:关于这个问题我已经不再执着了。我不会想着和解,也不会纠结到底他们爱不爱我,也不会去恨。
不执着于过去的爱恨,安住当下,努力活出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