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前,在朋友拍摄的照片上,我第一次看到青海湖。红色僧衣喇嘛,蓝色湖水、骑马的牧民。纯净的色彩让人心驰神往……那时,我就对青海湖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期待。终于盼到这一天,7月下旬,我有幸走进了青海。
经过一个晚上汽车的颠簸,首先到达的是塔尔寺。到了这里,才真正了解到藏传佛教文化的深邃。以前也曾读过一些关于佛教的书籍,但藏传佛教对于多数人来说还是相对神秘和陌生的。塔尔寺作为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不但是安多藏经学院的最高学府,也是明清时期黄教势力沟通中央王朝的主要渠道,寺里面收藏着大量的文化艺术珍品,每年慕名来这里的游客和膜拜的信徒络绎不绝。一路上也随处可见匍匐磕拜的藏民,他们的神情庄严、从容,令人肃然起敬。
塔尔寺里的壁画、堆秀和酥油花被称为艺术三绝。酥油花的制作过程非常艰辛,酥油稍遇高温便会融化,所以只能选在冬季制作,而且作坊内不能生火以保持低温,僧人在制作时若手温升高,就要不时地将双手浸入冰水中降温,艰苦程度可见一斑。事先需要将颜色掺入酥油内揉好,制作的时候更要非常小心,尤其是最细小的部分千万不能马虎,否则前功尽弃。看着装在空调玻璃柜中的这些酥油花,不仅让人赞叹藏民传神的技艺,更感叹藏民信徒经年累月的虔诚。听着寺里传来悠远而又深沉的诵经声,置身于此,心灵在不经意中得以净化。原来平日里我们的一切烦恼,都源于尘世间的功名利禄,小我的爱恨情仇。物欲横流的现代都市可能永远无法回归精神和自然的圣洁家园。但谁能说,五体投地的执着于佛的信徒和自诩为“文明人”的我们,谁更拥有真正的幸福和充实的内心?突然想起了六世班禅仓央嘉措的故事,他告诉我们其实佛也执着,执着于真情,执着于爱,执着于美好。在执着中得到心灵净化,到达善念升华的彼岸。佛教中的修行模式有两种,一种是渐修,另一种是顿悟。对多数人来说,只能是渐修,要想转身成佛实在是需要机缘与灵性的天然结合。相信对存在于自身之外的神秘力量的膜拜,既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人类自身微小的折射。大概,在佛的眼中,众生都是渺小的,人的欲望是卑微的,每个生命都是奇迹,每段经历都是缘份所为。
离开了塔尔寺,继续驱车前行。七月的青海,是最美的季节,蔚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一边是如茵的草原铺开在绵延的山峦上,彩色的经幡迎风招展,牦牛、羊群悠闲自在的游戈,一边是金黄色的油菜花海盛开,芬芳四溢,在蓝天的映衬下熠熠生辉。让人不禁想起北朝民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远远望见一片蓝绿色水域,由远即近闪着粼粼的波光。是的,这就是青海湖,是我无数次在照片上看到心驰神往的青海湖。
第一眼的青海湖让人一见倾心,蓝的那样纯粹,那样圣洁,水天一色,湖光相映,逶迤而神奇。湖水在阳光下变幻着深深浅浅的蓝。此时,早已忘记了路途辛苦,也顾不上高原反应和强烈的紫外线,放下行囊就迫不急待奔向湖边,奔向花海……留下许多瞬间美好纪念。
夕阳西下的青海湖笼上了神秘的面纱,湖水被映照的波光粼粼,湖面波澜不惊安详恬静,即使心中有再多的烦忧,再不安的心绪,此刻也能被温情脉脉的青海湖水融化。有牧民们在湖边喂马,我们乘兴租来马匹,相约骑马比赛。我拉紧缰绳扬鞭策马在湖边奔跑起来,湖边的水花将衣裤全都溅湿了……有一点点紧张,但更多的是新奇和激动,有种江湖女侠的快意。同行的队友们则在湖边扎起了帐篷,支起炉子煮茶,看到有位红衣喇嘛在湖边散步诵经,就邀请他前来一起喝茶,几位大姐还在湖边忘情地唱起了《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引的大家跟着随声附和,笑声不断。
夜幕降临,山丘被掩藏在夜色中,只能远远看见蜿蜒的山坡上忽暗忽明的车灯,它们和夜空中的星星交相辉映,恍惚间让人分辩不清。仰望星空,黑色天幕缀满了银色珍珠,月光轻抚着睡梦中的青海湖,突然觉得夜空好低,举起双手就能摘到星星, 仿佛进入了“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奇妙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