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是因为那首《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而认识余秀华的,当只听说了诗名时,我以为只是一首靠标题哗众取宠为了获取10W+的公号文章罢了,那是2015年,自媒体疯狂发展的一年,但后来随着那首诗在网上转发量的爆炸增长,我看了诗的内容,诗歌的开头是这样的:
“其实,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无非是两具肉体碰撞的力,无非是这力催开的花朵”
我震惊于这样的开篇,这当然有别与为了博人眼球的公号体,诗中还有一句异常打动我的“当然我也会被一些蝴蝶带入歧途,把一些赞美当成春天‘’。
余秀华的诗歌中曾多次出现“春天”“爱”这样的字眼,正如她的访谈中所说,她是缺乏爱的,所以才会向往春天般的温和的爱。她也经常会说“害怕”“‘我害怕,害怕别人说我笑我’”。
她的这首《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之所以走红,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标题中提到的两个概念“民族”和“性”。其一,中国是一个受儒家文化影响深远的国度,我们视性为污秽的、不雅的,我们受到的教育是不要谈论性,更不可以公开的谈论性,所以,当一个脑瘫的农村妇女,结合了这两个概念列了一个标题,并作了一首关乎民族,关乎性的诗,这就激发了大多数人的共鸣,道出了很多人内心的声音,因为有共鸣所以才会有那么大范围的传播。
从那首诗之后,余秀华的名字就一次又一次的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这个名字不再仅仅代表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她更代表一个新时代女性对性、对爱的热烈追求。
直到今天,我去了影院看了关于她的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影片开始之前,我挑了摆在入口处的一张纪念明信片,明信片背面是她写的一段诗:
“首先是我家门口的麦子黄了
然后是横店
然后是汉江平原
在月光里静默的麦子
它们之间轻微的摩擦
就是人间万物在相爱了
如何在如此的浩荡里
找到一粒白
住进去?
深夜,看见父亲背着月亮吸烟
---那个生长过万倾麦子的脊背越来越窄了
父亲啊,你的幸福是一层褐色的麦子皮
痛苦是纯白的麦子心
我很满意在这里降落
如一只麻雀儿衔着天空的蓝穿过”
我拿着明信片进了演播厅,片子开始了,刚好巧的是,首先呈现的就是我明信片上的这首诗,《麦子黄了》,镜头又慢慢开始转向大片的,绵延不绝的麦田,然后就看到余秀华从远方摇摇晃晃着朝你走来,她那因为残疾而上扬的嘴角,仿佛有着一份与生俱来的倔强。就是这样的一个片头,刚好坐在第二排仰着脖子的自己眼泪流到了喉咙的地方,触动我的不是辞藻多么华丽的台词,更不是横店村的景,而是那种不屈,顽强,就像每年麦子都会黄那样顺理成章。
《摇摇晃晃的人间记》记录了她成名后的日常生活,她与父母一起坐在桌前说着家长里短,她与母亲之间的拌嘴,她与丈夫婚姻的撕扯。
片中的她展现的是两个完全割裂的世界,一方面是田间地头,杀鱼喂猫,粗茶淡饭,另一方是极其脆弱、敏感、丰富的精神世界。
而这种矛盾又不仅仅只是限于余秀华本身的这种外在和内在,也呈现在她与母亲、她与丈夫,她与那片生养她的土地之间。
有一幕是这样的,在饭桌上,余秀华说要离婚,母亲反对,余秀华说,你有什么反对的理由,这个家本来就不完整,但是她的母亲却执意认为只要人数是对的,那么就是完整的。
“你是活给自己看还是活给别人看的”余秀华问。
“活给别人看的”她的母亲说。
“那你不也就活的这样”意思就是也没见得多好。
“别人觉得好就行”这是她母亲的意思。
这或许也是我们大多数人的意思。
她和丈夫闹离婚,被说是出名后就想蹬了对方,她坦然自己也曾害怕过,但是20年过去了,她必须要给自己一个交代了,或许出名就是上天给自己的一个机会,她说丈夫赖皮,总是离不掉。她懊恼地骂一个比自己大十几岁完全无法与其沟通的人,后来她用钱打发走了这个男人,给了对方15万。
离婚回来的路上,极具讽刺的一幕出现了,当初摆功劳道苦劳不愿意离婚的男人,得到钱之后喜笑颜开。导演范俭说,整个纪录片中都没有用过多的镜头去表达她丈夫的扭曲人格,因为怕观众误会片子在位余秀华的出名后离婚洗白。对于一个一年只回一次家的农民工,他除了酗酒也会有其他不良行径,只是片子没有记录。
在与其他工友聊天的过程中,对方表述“女人都是猪”的时候,她的丈夫是表示同意的。
所以说,离婚真的一点也不奇怪,不离才有鬼。是啊,正如她所说,她至少还要再睡20年的觉呢,怎么能一直迁就一个不想睡的男人。
当余秀华做客北京大学,当一个女生问“余老师,一个女人如何才能得到幸福?”
台下很多女生都满满期待余老师的回答,余秀华的回答是这样的“一个人女人如何才能得到幸福,这个我没有经验,我真的不知道”。
因为先天的原因,她说话的时候,表情奇怪,口齿也不太清,且每个字的发音都很吃力,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她还是愿意与自己喜欢的人交流,难能可贵的是她还很幽默,笑起来更是像一个孩子。
无疑,她是诗人,但于我,她更靠近一个哲学家的身份,她可爱、率真、纯粹!她的诗歌,或许就是残缺身体盛不下而溢出来的灵魂!
"不要贴标签,任何标签都是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