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北京的春节》,一个原版,一个人教改动版。
昨天与六年级学生一起学习,没想到他的反应比我还大,对于这样的作品变动早有感触。
对于语文书里的改动,多少会影响到阅读体验,甚至有些健在的作家,面对自己改动过的作品,竟会认不出来。这种再创作,大多是为了便于阅读,或者便于出题考试,哪怕改得体无完肤,老师依然要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而对于原作者却是极大的伤害,尤其是在作品的语言上有特点的作家。
如,老舍,以语言见长,又是“人民艺术家”,两者相加,总不至于语言不得民心,虽最后残死于信仰的疑惑,写过皇皇巨著,用字于心,惜字如金,两个版本对比着鉴赏,实在是一种味道,两处滋味。
总看下来,改动的地方如下:
1.部分老北京的语言换成新北京的。
2.部分老北京的习俗删去或者改变。
3.部分封建迷信的内容删除或者改变。
4.最后一段点睛,思考内容全部删去。
有兴趣的,可以找来对比阅读,我这里只做个简单的说明。
没想到这位六年级的男生比我还有兴趣找出两个版本的不同之处,也带着比我更强烈的情绪,这是幸事。
“为什么要删减这么多?”
这是我们共同的疑惑。
老舍算是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重要作家,在这么一篇极具老北京特色的文章,硬是被改成新北京的味道,这种文字,这种笔调,不禁让这位六年级学生发出感慨:老舍的文字也不过如此!
可是,老北京的春节不是如此!
这个寒假给学生做过关于春节的思考和习作,这么好的一篇文章,可以带着学生通过文字,走进久违的春节,如果语文书连这个都做不到,而是止于好词、好句、主旨的背诵和默写,学生要靠什么来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和鉴赏能力?
因着是自由老师,还可以做些自由的教研探索,所选文章,尽量让学生体验到原著和语文之美,愿做一颗石子,在学生心中泛起涟漪,在一圈圈的波纹中,丰富自己,强大自己。
文字的能力不光是记录和表达,还可以充实,指引人生。而语文作为文字的学习渠道,所选取的文章,一定要慎重。
一种人生,可以多种滋味,但一个北京,只有一个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