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集

                                                    大集

       每逢农历四、九,村子里就会有集市。集市也就是现在的农贸市场,村民们可不这么叫,文绉绉怪拗口的,他们很朴实的唤它大集。去市场卖东西呢就叫上集,买东西呢就叫赶集。

      上集的摊位和现在农贸市场大同小异,不过摊子不是租的,没有高高垒起的货台大小不一,宽窄不定,多是卖家根据出售物品的多少自由约定的。上集的时间久了,摊位基本固定住了。谁家门前是卖衣服的,谁家门前是卖布的,谁家门前是卖熟肉的……连三岁小孩都能找得准。

      卖油条的上集最早,赶得就是大家没吃早饭的点儿。我喜欢吃油条,一到大集妈妈就给我几块零钱去买油条。卖油条的那家和我们家多少沾点亲戚,我得恭恭敬敬叫一声姑奶奶的。每次去,姑奶奶都会照顾我,半斤油条总能给到一斤的量。我喜滋滋边吃边回家,慢慢走,慢慢嚼,酥脆的油条把嘴巴塞得满满的,还没到家,就已经吃饱了。

      我也跟着妈妈买菜,妈妈在前边走,我在后边提菜篮子。妈妈挑菜,我也跟着挑菜。妈妈打价,我也学着打价。没过多久,我竟能自己买菜了。什么样的新鲜,什么样的实惠,谁家价钱公道,了然于胸。有时家里缺葱少姜了,妈妈就让我独自去买。这种实践,刚好满足了我对生活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在以后无数个独自外出的日子里,这种独立生活的能力一次又一次让我受益,不至于在日复一日的饮食循环里手足无措。

      我的外公也有一个摊位,就在大集的最北边,一眼就能看到。外公平时主要卖些百货:各种粗细的绳呀,门上车上的锁呀,补锅用的一种银白色锡纸呀……别看东西零碎,可也不少出货。农村人过日子精细,少了哪一样小东西都觉得不自在。当然外公卖的最多的还是旱烟。在农村,上了岁数的庄稼人是吸不惯盒装烟的,用外公的话说,来一锅旱烟才够劲儿。这不,几位须发花白的老人家端着或长或短、或粗或细的烟斗,正倚着墙根眯缝着眼睛晒太阳呢。朦胧的白烟在口鼻间萦绕,老人家那一张张饱经风吹日晒的脸也变得朦胧起来,多年的劳碌,大半辈子的艰辛,在这轻盈的烟雾里也变得轻松起来。

      我和表妹喜欢给外公帮忙看摊,小孩子眼睛尖、嘴巴甜,看到有人伸着脖子往这边瞅,张嘴就问:“买点啥呀?”还真管用,有的人被这一问,还真多少买点。上了学后,会算账了,也帮着给外公收钱、找钱,忙的不亦乐乎。外公不会让我们白忙活,等到卖冰糖葫芦的来了,一人给买上两串大大的冰糖葫芦,边吃边干活,那种感觉比冰糖葫芦甜多了。

      最让人期待的就是过年时候了,一进腊月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用的东西这个时候什么赚钱就卖什么。谁家的货物越全,种类越丰富,买的人就越多。外公改卖烟花爆竹,上供用的红蜡烛、刀纸、香,也是一应俱全。舅舅们也跟着出来摆摊,瓜子、葡萄干、糖果装在大红色的瓷盆里,紧挨着外公的摊子卖。这个时候的摊子铺在地下是不合适了,得大一点、显眼的摊子才能引起人们注意。集上没有现在的柜台,就用几个长条板凳撑起一张高粱秸秆做成的叫箔的东西,上面再盖一层干净的红布,一个简易柜台就成型了。按照人们的习惯,摆上一应物品。卖的好的、新鲜玩意儿放在最显眼的位置,其他零散的小物件放在角落里。我很佩服外公,他没有学过一天的消费心理学,却用自己的经验和热情招徕了四面八方的顾客。

      这个时候我们都跟着忙起来,我和妹妹分工明确,一个卖香,一个卖刀纸。收钱找钱灵活自如,省了外公不少事。作为新年的奖励和劳动的报酬,外公总会一人给一个大红包。

      兜里揣着钱,我和妹妹也去赶大集,平时最想吃的麻糖啊、大米球啊尽情买一些,边吃边逛。女孩子嘛,爱漂亮,看到头绳呀、头花呀那是挪不动腿的,左挑挑,右看看。拿着小镜子试了又试,戴了又戴,很是臭美。还有一些贝壳、玛瑙的似的小手链,那也是很吸引女孩子的小玩意儿。一人来一串,太阳底下一照,明晃晃的,耀眼得很。

      钱是不敢多花的,得省着。过了年正月初九一开集,又要为元宵节做准备了。外公照旧卖那些烟花爆竹之类的东西。只不过多了一种叫滴滴筋的小玩意儿。报纸裹着黑色的粉末,搓成麦秸儿粗细的一根。有长有短,短的巴掌长,长的我见过有一米多的。用火柴点燃,在暗黑的夜里像是点燃的花朵,银光闪闪,很是好玩。比起烟花爆竹,这种小玩意儿相对便宜又安全,销量很可观。不过玩的时候也得留心,一定要离衣服远一点,喷出的火花一沾衣服就是一个小黑洞,新衣服没穿几天,也就破了相,成了旧衣服了。有的大人故意惩罚贪玩的小孩子,来年偏不给买新衣服,就穿着这带着黑洞的衣服过新年。小孩子哪管那么多,快乐是最重要的,这旧衣服上又添了新洞,搞得大人实在拿他们没办法。

      元宵节是一定要买只灯笼的。刚开始灯笼里是烧蜡烛的,铁丝做的渔网一样的骨架,红纸糊的皮。再后来换成了塑料骨架,还是需要点蜡烛。提这两种灯笼你得格外小心,走路要慢,最好像古代扭扭捏捏的小女子,莲步微移款款而行最是好的。你若要疯跑,不出三五步,蜡烛一倒,灯笼就遭了秧,呼啦啦着起来了,回到家你就只剩下一个铁皮骨架或灯笼杆儿了。

      后来电池灯笼流行起来,这种灯笼安全又好看。兔子的、小狗的、莲花的……各种式样,眼花缭乱。我和妹妹一人买一只莲花灯笼。莲花盛放,饱满的花瓣在不同的开关下变换着赤橙黄绿的色彩,流苏轻摇,铜铃叮当。这一摇,这一响,就迈过了一年又一年,童年也就这样过去了。

      好久没赶过大集了。

     前年去农村锻炼,刚好村子里有大集,我和一位同样有赶集情结的老乡一起去赶集。人烟稀少不说,要得谎太多,费很多口舌都打不下价来,你若说的多了,还会被奚落一番。我们很是失落,捧着一包爆米花悻悻地回去了。

      一位上了年纪的同事说得好:现在条件好了,农村人都进城逛商场了,谁还去赶集?反而城里人开着轿车去赶集。时代变了,大集自然也跟着变了。

      我们追着时代快快跑,生怕掉了队;而我那大集的时光,是赶不上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