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吕静贤
一
小A和小B,是从小在一起读书、长大的两个女孩。两个人的天资相差不大,学习成绩不相上下。
两人的人生岔路口发生在中考后。
像中国大多数父母一样,小A跟她父母想的差不多,都是认为女孩子读再多书也没用,迟早都是嫁人的,还不如早早出来赚钱。于是小A中考完就出来社会工作了,并很快恋爱、结婚、生小孩。
而小B,却是一个有梦想、有追求的女孩子。虽然明白自己迟早都要走进婚姻家庭,虽然并不确定自己将来到底要怎么走,可是小B不愿就此中断自己学习的路,她渴望继续学习,继续求知。不管她的父母是否认同,总之小B继续她的求知之路:高中、大学、研究生。
十年后,她们再次重逢。
小A已经是两个女孩的母亲,据说小A还要再准备生,她要为婆家再生一个男孩,实际上在她内心深处,她希望通过生男孩为自己争一口气——小A把生男孩当作向婆家,以及向周围世俗的眼光抗争的砝码。
而小B,已有了自己满意而合适的工作,她身边汇聚着各类优秀或成功人士,而她自己,也还正走着不断学习和发展的前进路上,未来的人生道路变得越来越宽敞,甚至越来越精彩。
当她们再次重逢,彼此看着对方早已愈走愈远、再也不可能汇集的人生线,小A不禁感叹道:“假如当时我和你的选择一样,那么现在我也不会是现在这个整日,甚至一辈子注定围着丈夫、孩子和柴米油盐转的家庭主妇。”
二
是什么决定了我们人生的选择、方向和轨迹?也即命运。
是我们的认知。
就像雾满拦江老师在他的文章中所说的:
人与人的区别,在于认知——就在于你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看自己,看他人。
看法不同,观点不同,你的行为也不同,产生的后果也不同。
在他这篇文章里,雾满拦江举了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在他的名著《梦的解析》中讲过的故事的例子:
有个女孩,在父亲去世的葬礼上,她看到一位男士,好潇洒好英俊,女孩心动,爱上了这名男子。
没过多久,女孩的姐姐,突然被人杀害。
警方火速破案,抓到了凶手。
凶手就是女孩,是她杀掉了自己的姐姐!
这是为什么呢?
弗洛伊德说:正常人,完全弄不懂女孩为什么会杀害姐姐。但监狱里的杀人犯,都会不假思索,而且在第一时间给出正确答案——女孩杀姐姐,是因为她要再制造一场葬礼!
为什么再制造一场葬礼?
每个凶手都会告诉你:女孩制造葬礼的目的,是她希望再见到自己暗恋的男士。
——女孩第一次遇到心仪的男士,是在父亲的葬礼上!所以她认为,要想再遇到心爱的男生,就得再来一场盛大的葬礼!
而为什么正常人不懂女孩杀害姐姐的原因,而监狱里的杀人犯却不假思索而且第一时间的给出正确答案?
这是因为,女孩跟杀人犯们是同一个思维模式,他们有着相同的行为逻辑,因而能够相互理解。
对此,作者作了详细的分析,即人类认知是有层次的:
相同层次的认知,针对一件事,做出的选择也是相同的。
而不同层次的认知,即使是同一件事、同一个目的,也会做出不同的反应,从而有不同的结果。
得出的结论就是:
认知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模式,继而决定着他的人生轨迹和走向。
三
在我们的成人世界中,不知你有没发现,许多人做一件事情,都很少是经过自己的思考的,即:我为什么想要做这件事情?
许多人给出的答案都是因为父母要这样,世俗要这样,却很少有自己的判断。
就比方说,一直以来,很多人一结了婚,不管男方还是女方,就开始了为生男孩的博奕,甚至不惜漫漫征程,哪怕头破血流也好,依然初心不改。
为什么一定要生男孩呢?
很多人会说想生男孩。
再继续追问:为什么想生男孩呢?
尽管答案各种各样,甚至五花八门。但最深层、最核心的答案,不外乎这两个:父母和世俗。
却偏偏少了自己的思考和选择。
前段时间网上的一句话:那么想生男孩,你是有王位要继承啊?
赢得了许多人的共鸣。
因为这句话给了许多没有思考、很少思考为什么愿意不惜一切代价去生男孩的人当头一棒,也是一个提醒:为什么你就那么想要,而且一定要生男孩呢?
使得许多人在瞬间有种突然开窍,也突然想开的感觉。
也这从另一个侧面看出,人与人看问题的高度、宽度和深度不同,行为也会不同,而人生就会更加不同。
四
似乎有点跑题了。但前面说了那么多,无非是想表达这样一个观点:
一个人的认知,决定着一个人的未来发展和生存状态,也即命运。
认知越完善,看问题、做选择越客观、理性,人生路走得会越顺畅,至少避免走歪路、跌大跤。反之,认知越片面、狭窄甚至极端,那么做出的行为和选择也就越不可思议,也越容易走向人生的绝境。
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孩子将来生活得更好,能更适应社会,对吧?
那么一个人怎样才能做到在错综复杂的社会里游刃有余地生存和生活呢?是很会考试,是考试高手?还是拥有一技之长?还是其它?
在我看来,决定一个人未来的生活和生存质量的,以及发展前景的,不是会考试,会考试也根本站不住脚。
也不是拥有一技之长,一技之长仅仅只能填饱肚子。
最重要的是对世间万物拥有理性、客观而公正的判断和解读,能看透问题的实质,能做出与问题相对应的最佳、最合适选择。
那么这样的人,即使不会考试,即使没有一技之长,即使取得不了什么大的成就,但至少在这个世间生存也是游刃有余的了。
而在现实社会中,取得大成就,占据这个社会主流和中坚力量的,往往就是这群在认知上,不论高度、宽度还是深度都比一般人完善的极少数人。
可见,良好的认知决定一个人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可是,又有多少家长会重视这个最重要、最关键的教育核心呢?
我们身边的大部分家长,都把孩子教育的重心,放在了分数的提高上,放在了为了将来能保障填饱肚子的兴趣班上,基本的目标是能保障不会饿肚子,最高的目标就是能光宗耀祖,除此之外,没有其它。
于是我们可怜的孩子,也有可能在某方面优秀、出色的孩子,就这样在珍贵的学习、成长黄金时期,硬生生地被身边的父母修剪成了同一模块,为父母而活,直至也变成了与父母一样鼠目寸光、没有任何主见和判断,也没有任何创造力的听话孩子,白白辜负了自己来到这世上的权利和机会。
而父母,此时却觉得自己的义务已完成,并“大功告成”。
只有极少数家长,才把孩子的眼光、学识、判断力等等这些关系到一个人发展的真正核心因素当成教育的重点,放手让孩子在这些方面尽情地成长,而不仅仅只局限于分数,局限于所谓的一技之长。
五
也许有的家长会说:这道理我懂,可是我没这样的资本。一来,我自己也没什么眼光,在认知方面也帮不到孩子什么;另一方面,要孩子拥有较高、较完善、较深入的认知,应该要给孩子创造看世界的条件吧,可是不论在经济还是人脉等方面,我都没相关的资本。
其实当我们做家长的开始懂得这个道理时,就意味着我们在认知上已经走到了许多家长的前面。
自然界里有“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了打地洞”的说法,然而对于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这句话却起不了什么作用。
普通、平凡甚至大字不识的父母也可以生出优秀、卓越的孩子,优秀、出类拔萃的父母也有可能得到的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孩子。
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能遗传。
但差距却可以通过正确、有心的学习和成长去改变。
什么是正确、有心的学习和成长?对于孩子来说,那就是改变认知,提高认知,完善认知。
而对于我们家长来说,最主要的任务是不但止自己有这个认识,而且还要引导、帮助孩子建立这个认识。
最简单、有效而且成本最低的方法,就是让孩子爱上读书,走进凝聚无数前人智慧结晶的经典里,在一个人学习、成长最宝贵的黄金期里去尽情地吸收和成长。
引用苏斯博士的名言:
你读的书越多,你就知道得越多;你学习到的知识越多,你能去往的地方就越多。
不但止孩子,我们每一个成人,都应如此:敞开心胸,不断地学习、成长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