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常规漫谈之十九
那么究竟如何撰写教案哪?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
正确认识备课与教案。
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可教案只是备课的小部分工作。如果把教案分为“有形救案”和“无形教案”,则“备课”基本等同“教案”。“有形教案”,即文本教案,是教师将备课的部分内容,付诸文字,写于教案本上。有形教案应该“简而实”。“简”即简单、简约。因为不是所有的思想都可能、都有必要写出来的,有些内容完全可以记在脑子里,节省下来的时间做什么?备“无形教案”。
“实”即实在、实用。教案是教学的方案,是指导教学用的,如果你在课堂上都不用教案,或者你的教案都不能在课堂上用(当然不是一成不变、按部就班),那你还写教案做什么?简单,简约才实在,实在才实用。
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人,又提出写“教学反思”,或称“案例反思”、“教后反思”。教学反思,写出来是“有形教案”,放在脑子里,是“无形教案”。
“无形教案”,即思想教案,或者说文化教案、人格教案,是教师的文化底蕴、专业素养、道德水准、工作作风、基本功等的综合体现。如果落实到某一课的备课上,就是教师为上好这一课所做的一切努力和准备。特别是阅读和思考。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借一位历史教师的口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面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
无形教家要“丰面深”,即丰高、丰厚、广博、深刻,包括读书。就语文而言,做到“四读三要”,即以读者的身份来读,文章的特点是什么?什么地方写得好?以编者的身份来读,为什么要选编本文?对于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和语文素养提高能发挥什么作用?以教者的身份来读,教给学生什么?怎么教?有什么优势?从学生的角度来读,学什么?怎么学?有什么问题?一要把课文读懂、读透、读化、读出自己的东西,要广泛阅读、博览群书;二要查阅资料,把与课文相关的信息,尽可能地收集、阅读;三要思考追问,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这篇课文?怎样学习这篇课文?怎样引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如何指导解决?要为学生提供什么帮助等等。把这些工作做好了,或形诸笔端,更多的是存干胸,注于脑。只有这样,教案才能转化成“学案”,指导教学而不束缚教学,此时的课堂才有可能动态生成,才有可能充满生命活力。相对而言,无形教案是“本”,有形教案是“末”。只有根深蒂固,才能枝繁叶茂,千万不要本末倒置,甚至舍本求末。备课要用心,写教案同样要用心,用心为课堂教学写教案、为自身成长写教案、为学生发展写教案。
我们说,备课时教师有必要充分考虑的,不是学生必须怎样回答,而是学生可能会怎样回答,进而设想教师应该怎样相应地给予肯定、补充,或纠正、启发。至于把这些设想写进或不写进教案,则是次要的。问题的实质在于,课堂上教与学的过程,是师生思想交流的过程,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过程;教案写得再详细,也只是实际教学过程的一种设想和计划,是教师课堂上临场发挥、随机应变的基础和准备。教案不是剧本,不需要设计好师生的对话,教学不是演戏。学生不是群众演员;上课不需要背台词、配对白,完成教案并不一定就是现想的课堂教学。
上课也是一种心灵的交融!是师生思维碰撞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