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团鹅黄色的暖意,添一抹黛青色的曙光,长一分火焰般的气力……蓄起能量对着世界和自己,莞尔一笑。之后,你再次出发。”
大约在2009年,我看到毕淑敏的这段话,正值考试屡次失意之时,各种压力频繁而至。所以,遇见后感动的几乎要落下泪来,继而就如话中所言,瞬间蓄起满满能量。
巧合的是,在遇见它后,得知她要来齐鲁文脉华夏书香书博会,兴奋的我赶紧和好友赶到现场,想一睹真人风采,结果她有事没来,当时挺失望的,记得在她的书展前翻了好久,找到了这段话的出处。
之后开始读她的书,起初是散文,觉得她的文字特别细腻特别温暖,后来读小说,女心理师,红处方以及昆仑系列,原来她的如水平静里有着火焰般的热情,她的淡定从容中还包裹着犀利深邃,她总是洞察人性剖析世人却宽容大度善良豁达。
最近读了一些现实题材和犯罪推理的小说,只能说我的心里承受能力还很差,不自觉的会产生代入感,心里会压抑会难过,所以,重新读起了她的散文。
真的是不同的人生阶段会有不同的感悟,以前读她的提醒幸福,觉得她有点点虚张声势,而现在却非常认同,一点儿都不认为她在矫揉造作。经历了沧桑,经历了生离死别,我们对幸福的期待会与日俱增,会倍感珍惜。
很喜欢她的心灵密码,心灵处方,可能与她的医生和心理咨询师的职业有关,她既关注生理健康,又在意心灵美丽,她总是带着无比虔诚的职业素养,善意的提醒世人,悲悯又谦和。每每心有郁结的时候,那些柔而无骨的文字就像锋利无比的钢刀,将我坏透了的情绪一一斩碎。
我喜欢她作品里所呈现的柔美和善意,就像暖阳一样可心。然而,这并不是她文字的全部,她的文字还有一种阳刚之气,一种洞彻人性之后的饱满和健全,一种积极向上而又随遇而安的正向力量。也许这来源于她傲然而坚持的军人情怀。
她17岁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将她最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阿里,她要适应高原恶劣的自然环境,要面对疾病死亡家国天下,要不断的安慰自己与自己讲和。
她有足够的时间欣赏无与伦比的高山美景,她有足够的时间咀嚼孤独与思念,她还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生命与永恒。我特别理解她'除去巫山不是云"的自豪,在她的心里,没有比阿里更美更高更入心的山,因为阿里是她的阿里,已经融入到自己血液的阿里,是阿里成就了她,她与阿里须臾不可分。
她的昆仑系列小说,昆仑殇,藏红花,补天石,伴随你建立功勋,阿里………或长或短,但无一例外的震撼人心,在那个蓝的像海一样深沉的独立雪国里,他们用自己的身躯保卫着醒目而耀眼的国境线,他们就像一块块补天石,纵然千辛万苦,纵然被人遗忘,只要他们站在那条看不见摸不着又无时无刻不在的线前,他们就被抽象成一个符号,就被赋予了一种常人无法得到的神圣使命,我能深刻的体会到那难以比拟的幸福。
当然她还刻画了一个个个性鲜明性格迥异可爱率性的个人,戎马一生威严倔强的“一号”指挥官,不想生活在光环里一定要凭自己的实力参加高原拉练的甘蜜蜜,外表冷漠总爱玩笑新兵的高羔子,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用自己的身体为他的新兵保存了救命的藏红花……一个个鲜活的人,将单调的昆仑山打扮的靓丽多姿。
我很喜欢她对柔和的理解,她说“柔”的上半部是“矛”,下半部是“木”——一支木头削成的矛,蛮有力度和进攻性。她说柔和不是丧失原则,而是一种更高境界的坚守,一种不曾剑拔弩张,依旧扼守尊严的艺术。柔和是虚怀若谷的谦逊。
柔和是力量和自信的和谐统一。她的文字一如她本人般笑容可掬,然而却有强大的气场和力度,令人神往。
有一种力量叫柔和,希望我们能参透其中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