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上映,看到宣传片,满屏展现着年轻、健康、美丽的少男少女形象,服装、发型、舞姿记载着岁月的印记,典型的怀旧题材,是对一代人集体青春的留恋与怀念。
我走进影片,迫不及待的寻找当年的记忆,无论是精致的画面,还是动人的旋律都很难有带入感。虽然感动,体会着青春易逝的伤痛与时代变迁的冲击,却少了点内心的波澜起伏。
正如当年赵薇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上映时,我也曾经有期待,没等到机会去影院,就忍不住从同事那里拷贝一份DVD模式来观看,虽不是高清,并没有影响我观影的热情,只是片子播放了十多分钟,我就感觉索然无味了。仿佛“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并不在“灯火阑珊处”。
不是这两部影片拍摄的不好,而是影片中找不到我的青春。
如果《芳华》记载着60年左右生人的青春,那么《致青春》描述的应该是80年左右生人的校园时光。而我是70后,我的青春不是这样子的。
我看过《山楂树之恋》,《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影片中密密麻麻的展现着我们青春年少时的画面与情绪,对于当时即将不惑,沉迷回忆的我,还是很享受那种昨日重现的感觉,很愿意赴一场青春的邀约,与曾经的自己把酒言欢,共话当年。
在我的青春记忆里,时间没有现在流逝的这么快,日子过的简单而快乐。女孩子大多编织着梦的衣裳,对于暗恋的男孩不敢死缠烂打。男生有了心仪的女生,还在用书信传达爱慕之情。
那些时光,我们作息规律,清晨早起跑步,晚上按时休息。很少逃课,考前很努力,秉烛夜读,在乎学习成绩,不敢作弊。
那些时光,学生就是学生,天职是学习,尊敬老师,积极向上。女生就是女生,课余时间,玩手工,做女红。
那些时光,擅长琴棋书画能够让一个人立刻生动,引人瞩目,而操场上运动的男生永远散发着耀眼的光彩。
也有许多的爱情故事发生,但并不张扬,校园里即使出双入对,最多也是拉拉手,见了老师、同学迅速松开。
女生宿舍楼下,总有男生在等待,一会就有女生花枝招展的走出来,满面的幸福。也有争执,女孩子嘟着嘴,斗着气,男生耐心的劝着,逗着,终于雨过天晴,再度牵手。
那时的自己,旁观着他人的爱情,想当然的认为相爱都是美好的。
直到毕业多年,聊起校园往事,才知道爱情故事往往并不纯粹是甜蜜蜜,也有计较、纠缠、欺骗,实在是满目荒唐,一把心酸。
但青春终究是值得怀念的,怀念那时的青葱岁月,怀念当时的简单美好,即使没有爱情,我依然感觉,山清水秀,花好月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