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想先画导图再来写总结了,就这样如同《成为作家》中所说的那样,睁开眼睛就写,就这样无意识地一任思绪自由地流淌,而不受什么逻辑呀oneword什么的限制。虽说如此,但经过了四十余幅的导图的训练后,在大脑里已经自然形成了几个大的板块了。写读书会总结是先有了导图再形成文字,这次就先有了话再来出图吧。
思维导图武林计划,取了50的谐音,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50幅的思维导图!对于完全没拿过画笔,对色彩啊线条啊之类的完全没有一丝天赋的我来说,这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啊,所以一开始在三个网络班中选择时,断然没有考虑过这个班。
后来又决定参加武林计划已是该班开始半月有余,起于多种机缘。因为是网络课程,所以最开始虽然没报名,但第一次开课时也跟着蹭了一下课,还记得那晚是在亲戚家,没有电脑,只能在ipad上听声音,而没看到ppt之类的,但是小伙伴们很给力,一一截图发到群里,因为亲戚家人多很吵,所以隐隐约约地听了个大概。那时还是刚接触网络课程,对这种互联网+教育的形式还是挺新奇的。
上了第一次课后,因为看完了一本对我来说非常有影响力的书《心灵货币》,就试着用思维导图对它进行了总结,因为用上了玉印老师所说的针管笔和彩铅后,自我感觉导图有了一点点变化了。于是接着又对《生命的重建》进行了总结,鼓起勇气把导图发到群里,结果意外的是得到两位老师热情的鼓励和点评。受到鼓舞后又一鼓作气地画了第三幅《少有人走的路》中关于“爱”这一章的导图。清楚地记得,当时发群里后,袁老师建议我发到简书上这样方便老师们点评,于是在那晚开课前一口气把之前所画的所有导图全发到简书上了,大概有五、六幅吧。结果等上完课打开简书,发现显示有6条评论!一一点开,才发现玉印老师对我这个“武林外传”者的每一幅作品都留下了长长的评论!
我也深知刚起步的我,导图还非常幼稚,但是在老师的评语里只有肯定和鼓励!这让我想起昨天听的关于中美教育的讲座中,提到中美教育模式时,说美国是一种鼓励式的教育,而中国是一种打压式的教育。但是在两位老师这里,我们受到的绝对是鼓励多于打压。而受到鼓励的我开始有了更多的热情来投入到思维导图的汇制中。
因为加入了简书,也看到了小伙伴们的分享,武林盟主一天一幅的节奏让我敬佩她的自律和勤奋,而同样的每一幅作品也都得到了两位老师的细致点评,尤其是玉印老师给了很多非常好的专业的点评,特别是在一篇关于食品的导图中,用启发式的方式提到说“管理”后面可以接很多,比如“部门”、“者”、“工具”等等,那时的我对什么“bois”之类的还根本不了解,每次自己画图时不仅难在图像转化上,还在每条线上放什么词纠结很久,而经过那一点拨后突然有点开窍了一样,于是就用导图将自己要做的课题进行了梳理和规划。因为对自己画的中心图太不满意,后来也就没有发布到简书上去。
紧接着玉印老师为我们上了一次oneword主题的课。那一次是在一个安静的环境里,第一次听得那么认真,老师的两个同样是启发性的例子一下子解决了我在线上纠结用什么词的问题。两个例子一个是鞋,一个是烧烤。特别是鞋这个我们人人都很熟悉的一个事物,就是这样一个东西,在进行合理分类后居然可以想出那么多相关的东西,而且如此多的东西又是那么地井然不序,再也不象之前那样混在一起了。在小伙伴们的脑力碰撞分享下,顿觉脑洞被一点点打开,每一个放进去的词都要起到“留活口”的作用,都是为了引出次级更多的可能性。
好吧,就是这一次课后,我似乎真正地找到那种思绪在笔端不断涌出的感觉,只要找到一个合理的分类,然后自然就会引出更多的次级内容来。就这样,次日一早就用导图对自己的十月生活做了一个总结。一个本没有太多事可言的十月总结竟也被我画得满满当当的,第一次将比A4还大一点的图画本的一页填满。而且因为有了分类,自己过去的一个月哪些做的好,哪些做的不够,一目了然,清清楚楚,对于未来要加强哪些方面也是心中有数了。至此,算是真正尝到思维导图带来的甜头了。
当晚,因为孩子要做外面培训的阅读作业,而他发牢骚说看不懂文章,想起之前上课时分析过的《新文化运动》,还有老师发的汇制的思维导图,于是决定陪他一起用导图来分析那篇文章。差不多是手把手地指出了哪些是关键词,对于随后做出的草图,我也圈圈点点了很多,后来终于弄成成品了,将两个一起发到简书上,和我的一样,也得到了两位老师的赞赏、肯定和鼓励。孩子在受到鼓励后,第二天居然趁我午休时将另一篇阅读文章又汇制成了思维导图!完全是独立地主动地完成。与前一天相比,感觉是判若两人。而促使他如此自觉高效完成的唯一动力就是再次期待得到老师们的点评!而庆幸的是,老师不仅点评了,而且点评中让我发现自己并没有看到的孩子的优点。两次的点评教会我太多的东西,对孩子鼓励式的教育,不要用自己陈旧的观点来指导、培养“标准化”的孩子,从而扼杀他的创造力,多从孩子的角度看待他的优点,牵着蜗牛慢慢散步,收获一路的好风景……
就这样在我和孩子都走上导图之路后,又恰逢袁老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报名的学员每周至少要完成三幅,12月底前完成50幅的计划,否则就要采取和读书会一样的惩罚制度。想想每周三幅,对于画一幅就要占去好多时间的我来说,而且当时总共十幅不到,要完成50幅也实在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当时在群里开玩笑似地问了一句,能不能和孩子一起画三幅呢。当时觉得象我这种编外人士应该不会那么严格吧,没想到受到袁老师的断然拒绝。哈哈,现在回首想想,还真感谢当时的“无情”啊,要不然就不会有今天42幅的战果了。
因为有了数量上的要求,再加上尝到了个人总结的甜头,开始将导图用于生活的各个可能的方面,先后对筹备会议进行了策划,对讲座进行了总结,刚开始还不能边听边画出草图,需要讲座后再加以整理,到后来再听讲座时就只需要一支笔一张A4白纸了,讲座完,草图也就完成了。后来又进行了各种尝试,甚至对专家们的点评也进行了导图总结,更重要的是运用导图完成了自己一个主题发言提纲,帮助自己把演讲的内在逻辑梳理得非常清楚,这些都为后来在八分钟的演讲中保持很强的逻辑性和完整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后来每一次课玉印老师都是就一个主题讲得非常透彻,结合例子深入浅出,非常易于上手。对自我的swot分析发展成swode分析后进一步明晰了自己未来的方向,坚定了内心的信念,而对自己曾经遇到的最大困难再回首进行深入分析后,让自己懂得,再大的困难都会过去,也是在这些困难中,才能够看清更多的人、事、物,也因而才会明白,承受了多大的苦才会感受到多大的幸福,没有这些苦也就没有后来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了。正如玉印老师所说,做思维导图并不是为作思维导图而作,不是为了记忆、不是为了整理和概括,而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更美好!是啊,因为思维导图,我不仅学会了更高效地概括总结一本书,学会了记笔记、列清单,使生活变得有条理起来,更学会了如何正确看待自我,如何善待自己过去所遭受的苦与伤,所有的这些都在推动着自己的生活向好的方向发展。
有一次,袁老师在点评中提到说如果一家三口来共同创作集体思维导图该是多好的亲子活动啊。的确,在后来的导图制作过程中,时时感受到这一点。因为从老师那里学会了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的作品,所以每次孩子完成一幅作品后尽管知道有很多不足,但也总能找到令人欣喜的地方,那一幅幅充满童趣的中心图,那萌萌的孩子气的神态,总让我由衷地开心大笑。同样在画小孩子人物像,但是自己画出来的眼神什么的总是老气横秋,长着孩子的身体,却感觉配着一张赵本山的脸和眼神。相由心生,让我意识到要象孩子一样唤起自己的初心、童心。画画高手晓娟说的对,要多向儿子学习,用一颗好奇的充满想象力的心将抽象的词形象化、图像化。
和孩子一起画导图的日子其乐无穷,而导图更成了孩子和我交流对话的工具。在出差的三天时间里,孩子每天都会画一幅,然后和我分享,其中还有一首以思念为主题的导图,以表达对妈妈的想念,导图成了母子俩沟通的桥梁。后来在双值分析我苦于找不到选题时,在简单给孩子讲了什么是双值分析后,小家伙居然一口气说出了好几个题目来,后来自己画成导图后,居然条理非常清楚,有理有据,同时也让我看到了隐藏在孩子心中平时没有说出来的心声。
孩子爸虽然没有参与进来,但是在我找不到好的分类时,总会求助于他,有时一个小点子一下子就让我找到灵感了。之前读书会的总结导图中心图还是他想到用小白这个形象的呢。每每此时,觉得开心无比,他也答应了在画满50幅时我们仨一起来画个集体导图,只是到目前还没想到一个比较好的选题,也许到时通过导图可以找到一点思路吧。
电脑软件绘图的学习也带给我们诸多便利,可以随意地增减调整内容,用这个给孩子策划了一个高大上的生日party,也为旅游出行列举了清单,被聪明可爱的小萝莉婷予同学编辑成了“气质”导图发在了老师的微信公众号里,所有这些都见证了我和孩子的共同成长,也记录了我们在思维导图路上走过的印迹。
但是人生没有不散的宴席,想到还有一次课后、十二月完成50计划后这个第3季思维导图强化班又要冷清起来,我这个比较念旧的人又不免一阵小小的伤感。伤感是因为有太多的不舍,不舍两位认真负责热情而又十分专业敬业的老师,也不舍这些勤奋好学的小伙伴们。没有了点评与鼓励,我们还能走多远?虽然画导图不是为了追求这些,但毕竟是支撑我们走到今天的动力之一。
窗外渐渐喧嚣热闹起来,趴在窗口看着雨中打着伞缩着脖子的路人,感受着室内暖气带来的温暖,看着自己和孩子一路走过来的四个图画本,简书上老师和同学们的一条条的评语,伤感在一点点消减,虽然课程会结束,群友会解散,但这一路历程会成为生命中美好的回忆,且带着一颗感恩的心温暖前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