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知新〗
说,悦,同。谓喜意浃洽于中(心)。学而时习,则所学日熟,进益日深,自然喜悦。
乐,音洛。悦在心,乐主发散在外。以善及人,虽人远,而信从者众,故可乐。
愠,怒。朱子曰:“及人而乐者顺而易,不知而不愠者逆而难,故惟成德者能之。”
〖体会〗
重读这一章,最新的感悟大抵是悦、乐、愠三者的内涵与联系。
悦强调的是内在体验,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喜悦之情自然发生于心。乐强调的是外在效果,人在不断的进益之中逐渐完善自身,于是信从者越来越多,因此可乐。
到这里,可以明白原来二者并不是毫无关联的,先有前面“学而时习之”的“悦”,才有后面“有朋自远方来”的“乐”。
那么“愠”从何来呢?人们知我、从我,这是对我有利的局面,固然可乐,这符合人之常情,做到这点当然很容易。但如果人们不知我、违逆我,这是对我不利的局面,我又该是什么反应呢?当然会生气——这却也是人之常情。
于是要想做到“不愠”当然也就需要克制自己的情绪了,这比起前面的“及人而乐”可难了太多太多,就连朱子也感叹说只有养成美好德行的人才能到达这个境界。
〖闲话〗
除过去年的教学之外,再次接触这一章内容的时间是在国庆当天,取了快递,正是《四书集注》这本书。只翻看了这一章,就把书合上。
前往石狮的动车上,一个本准备不再联系的朋友(大抵算是)给我发来了消息,几句交谈下来,我大概明白了对方的意思,无非是对我的质疑和否定。话不投机,多说无益,于是谈话终止。
其实在那之前我因为他的事情已经断断续续烦恼好些天了,幸亏我的朋友(一定是,他敢说不是我把他狗头打歪)被我从泉州忽悠来了福州,这才重新获得内心的安定。
只是没有想到这得来不易的安定又被前者的质疑和否定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很深很深的郁愤。郁愤了片刻,还没有完全平静下来,却鬼使神差般想到了当天下午翻看的这一章论语。
是啊,有什么好生气的呢?虽然这样的收场方式出离我的预料,但我终于在这一段社交关系中得到了解脱。何况有了这样的质疑和误会,对方也不至于陷入无休止的自疑和自责之中了——他向来这么爱钻牛角尖的。而如今,至少在我这里,他终于可以摆脱这样的困境了。实在是皆大欢喜。
这几日想到了很多标榜自己的句子想作为格言,诸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又如“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但掂量着自身修持的斤两,都只好悻悻作罢。
羞愧之余,再回顾这些时日的经历见闻,竟发现“学而篇”的第一句才是自己根本欠缺而急需务实的。
既已不堪至此,那索性就——学问致知,然后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