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个词形容我的话,混乱,是再适合不过了。
30岁下半场的人了,可我的生活特别缺乏条理性。表现在不会收拾家,衣服冬夏混合,出门前临时扒开柜子找,这件试试那件穿一下,试玩的就随手一扔。不仅衣服如此,厨房,卧室,玄关都是这样。收拾自己也不利索,研究室的工作台面上的东西也总是七零八落散乱着,乱七八糟的。都说一个人的生活环境的整洁程度和体重,甚至和取得的业绩都是成正比的。房间越整洁的人,她不会胖到哪去。房间整洁的人,思路也是清晰的,能把生活过得井然有序,井井有条。
我就差这个本事了。很着急,很想改变现状,有时候状态来了,也能把家收拾得锃亮锃亮的,不输给朋友圈里晒的那些照片。有时候心血来潮,也做每日任务安排,也能准时准点地完成安排地任务。用网络语言表达我这种状态,就是:间歇性努力,我就差把这种“有时候”变成“总是”的能力,缺把间歇性努力变成常态努力的能力。
回国前,日本的家里也没来得及打扫。挑了要带回去的东西装走,家这个烂摊子就那么放着了。前天回来,打开门一看,我被这个房间的脏乱给惊讶到了。鞋子,衣服,快递纸箱七八个,还有一袋子因为走得匆忙忘记扔下楼的生垃圾...... 更惊讶的是,微波炉里放着热了忘记打开吃的排骨,已经生满了虫子,好多小小的白白的蛆虫...... 40多天时间,那带生垃圾也长满了黑黑的飞虫,围着垃圾袋那一角落在飞。我真的被自己吓到了。放下行李箱,也顾不得吃饭,就撸起袖子收拾起来。该扔的扔,该洗的洗,地板吸尘器吸了好几遍,再清水擦几遍。
打扫完,累趴了,我在思考为什么家会这样?对,平时就是这个状态,只是每天都住在这里面不觉得。离开了40多天,再加上那些生虫子的腐烂了的垃圾和食物,让我意识到我就是这么生活在垃圾堆里的......多吓人。还好,打扫干净了,扔了很多东西。那些平时难得用到的存货,我连同收纳盒收纳框一并丢尽了垃圾袋。一个人的生活中,真正要用的东西其实特别少,总存着那些可有可无的东西,放在那里,看到了就愿意其翻一番,翻完又没有整理回去的习惯的话,久而久之就乱成一团了。又回到为什么会这么乱的问题上来了。平常没有养成好的习惯,没有整顿整理的意识,所以居住空间是乱的,写论文也是乱糟糟的没有思绪。这种状态下,真的难有高品质的生活,更别说高质量的工作业绩了。这么一想,又陷入悲伤之中了。
不过乐观一点想,这种努力的本事我是有的,你看,偶尔发挥出来那也是很厉害的。我现在想,我现在需要练就一个本事,把我这偶尔发挥的频率缩小,比如以前1个月才想着收拾一次家,那我努力让1个月变成1星期一次,最终每天都会收拾家。这样一来,居住环境变得到处敞亮。我相信,家整齐了,减肥,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这些,都是附带品,自然就尾随而来了。
现在,问题变成:如何get到这个缩小频率的本事,让自己频繁保持这种收拾整理空间,也整理思路的能力呢?
在简书和知乎上搜了许多大牛们分享的观点。总结起来就是:布置任务,定时完成任务。把收拾用笔写出来,到时间了就去做。我试了3天,还不错,不仅是打扫,写作任务,其他琐事也都完成了。任务做完后,一天的收获感满满的。特别是我的主要任务:写论文,一天的任务也完成了,用番茄钟高效集中地做完了4个不受任何中断的番茄。其中有时候想喝水,下意识地端起了水杯都放下不喝,这时候不是喝水的时候,休息的时候再喝!!!
初试第一天,效果很好。我又跟着别人的方法做了一个时间追踪管理。看看一天24小时都花在哪里了。哇,不记录不知道,一纪录才发现,我磨磨蹭蹭做了好多事情,唯独花在写论文上的才2小时左右?我又被自己吓到了。真的是不记不知道,一记吓一跳。想到减肥,我还尝试记录一天入口吃了什么东西,拍照保留。据说只要把吃过的所有东西拍照整理,就能瘦下来。这一项还有待实践检验。拭目以待。
这就是人们念叨的记录的力量。通过记录,可以追踪到很多问题的根源。其中体会最深刻的是发现论文时间太少,这就足够解释为什么我博士3年没有出成果了。并不是我比别人差,而是我没有别人努力。都说成功的原因里,能力的差很小,努力的差很大,持续的差非常大,习惯的差最大。
这本商界大佬的书看完了,但是通过记录才深刻体味到这4句话的力量。虽然小试1周,已经让我感受到追踪记录的好处,深刻感受到:记录可以帮助你改变你遇到的所有问题。
继续努力践行记录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