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说这是一篇游记,不如说是一篇读后感,早在前往暹粒之前,就有计划读一读蒋勋老师的《吴哥之美》,然而出于某些客观原因,直至今天才把它读完,颇有收获,好像只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才觉得自己真正去过吴哥。
暹粒(Siem Reap)是柬埔寨暹粒省的省府,“暹”是指暹罗,是泰国的古称,“粒”在高棉语里是“打败”的意思,“暹粒”指的就是“打败暹罗人的地方”,元宋时代称其为真腊国。在过去,东南亚国家都使用烘烤过的棕榈叶进行写作,由于地处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区,棕榈叶不易于保存,所以真腊国没有留下太多官方的历史文献,对真腊国有较为详细记录的一本书是元朝人周达观写的《真腊风土记》,书中对城郭、宫殿、庙宇以及文化风俗等都有较为详尽的描述,真实还原了吴哥昔日的风貌,为后人考擦吴哥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我们通常说的吴哥古迹,主要包含罗洛斯和巴肯山旁吴哥城两大古迹群,又称通王城(Angkor Thom)为大吴哥,称吴哥寺(Angkor Wat)为小吴哥。罗洛斯遗址群位于暹粒市东南方,是吴哥王朝早期的都城,主要建筑有普力科寺(Preah Ko)、巴孔寺(Bakong)和洛雷寺(Lolei),其中普力科寺和巴孔寺为因陀罗跋摩一世(Indravarman I)所建,洛雷寺为耶伦跋摩一世(Yasovarman I)所建。因为罗洛斯地势较低,常年多雨容易积水,耶伦跋摩一世迁都吴哥城,举世闻名的吴哥建筑群始建于此,主要有巴肯寺(Bakheng)、空中宫殿(Phimeanakas)、巴扬寺(Bayon)、吴哥寺(Angkor Wat)等。此次旅行并未游览过所有的古迹,仅按历史先后顺序介绍我所参观的建筑。文中还会提到大量印度教的传说,基本源于古印度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波罗多》。
普力科寺也叫神牛寺,是因陀罗跋摩一世为了纪念先祖而建,普力科寺的中心是六座砖塔,每三座排成一列,前排三座较大,中间那座供奉高棉开国之祖阇耶跋摩二世(Jayavarman II),左边那座供奉耶伦跋摩一世的父亲,右边那座供奉他的祖父,后排三座则分别是前排父系祖先的妻子。普力科寺之所以也被称为神牛寺,是因为正殿三座砖塔前各有一座黄牛雕像,这是印度教最高主神湿婆(Shiva)的坐骑南迪(Nandi),所以这座寺庙也供奉湿婆神,印度教也是吴哥大部分时期的国教。
然而导游并没有给我们介绍这些,只是给我们讲了一个传说,从前有两个王子,其中一个王子能化身为牛,另外一个王子就牵着这个王子到处参加斗牛比赛,百战百胜,后来被人发现就把这个变成牛的王子给毒死了,他死后就葬在此处,世人为了纪念这个王子修建了这座寺庙,至今站在主殿的门口,还能听见有牛哞叫的声音。这类天方夜谭的故事,后面导游还给我们讲了很多,虽说和寺庙本身并不相符,但也为旅途增添了不少乐趣。
因陀罗跋摩一世建好组先庙以后,就开始建立国庙,树立自己的威望,巴孔寺就此诞生。五层阶层式建筑的巴孔寺,是当时城市的中心,五层结构象征须弥山(Meru)。传说须弥山是宇宙的中心,有五层台,湿婆神就坐在上面修行,所以不难猜到,这个寺庙供奉湿婆神,关于湿婆神在须弥山上修行的故事我们后面会讲到。 有史料记载巴孔寺其实处于一个水库之间,水库就象征海洋,不过今天看都已经干涸了。
巴孔寺是吴哥王朝第一座用砂岩石块代替红砖的寺庙,因此意义非凡。今天我们还能看到寺庙四周的砖塔,和主庙有着鲜明的对比。平台的四周都有雕刻的大象,如此已经残破不堪,实际上巴孔寺被发现时已经是一片废墟,法国人花了7年时间才把它修复至大概的原貌。
当年因陀罗跋摩一世修建水库时,把挖出来的土都堆放在东西轴线的正中央,行成一个人工小岛,洛雷寺就建在这个小岛上。实际上浩大的水库工程并没有在因陀罗跋摩一世在位时完成,包括岛上的洛雷寺是由他的儿子耶伦跋摩一世完成的。目前洛雷寺剩下的建筑物已经不多,并且残破不堪,据史料记载洛雷寺供奉四大天神,具有保护新建水库,求神祈福的意义。我们并没有在这里停留太久,也没有留意到有《吴哥之美》里面提到的门楣上的雕刻,或许年久失修,门都已经塌了吧。
罗洛斯是真腊王朝的旧都,耶伦跋摩一世迁都吴哥之后,在巴肯山修建了新的国庙,今天被称为巴肯寺(Bakheng)。巴肯山是在吴哥窟西北1.5公里处的一座小山,高约70米,是附近唯一的制高点。然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巴肯寺修建在山上,体现了当时高棉人对山的崇拜,之前我们有提到须弥山位于宇宙的中心,湿婆神就在须弥山上修行,所以巴肯寺也是供奉湿婆神的。
巴肯寺有109座塔,按严格的几何图案对称地布置,中央最顶端的塔代表宇宙中心,有五层台基,象征须弥山的五层台,有七层平台,代表七重天,除中央高塔外,下面六层平台共有108座小塔,代表代表四个月相的108天,从每一面的中轴线上看巴肯寺,都只能看到33座塔,代表须弥山上的33位神祇。登山巴肯寺,除了可以欣赏美丽的日落,还可以俯瞰丛林中的吴哥窟,是挺值得去的一个地方。
空中宫殿位于通王城里面,也称为天宫,为罗贞陀罗跋摩二世(Rajendravarman II)所建,传说这里是国王接受天神指令的地方,传说空中宫殿上面住着九头蛇精,九头蛇精是印度教的龙神(Naga),国王受神谕时,就登上空中宫殿的顶端,和蛇精交媾,连皇后都不能上去。空中宫殿非常陡峭,所以游客也是望而却步,没有人想要登上去,国王也不容易,为了得到神的指示每天还得怕那么高的寺庙,一不小心就会摔死。其实哪有什么蛇妖神谕,都是把君权包装成神权,巩固统治者的地位罢了。
美蓬(Mebon)在高棉语里面是水库的意思,东梅蓬指的就是东边的水库,如今水库的水已经干涸了。似乎高棉人十分重视水利工程,凡是建造水库都肯定会建造寺庙。东梅蓬是个正方形寺庙,里外共三层,有五座石塔,分别代表了神话中须弥山的五座山峰。每层分东南西北四个入口,每个入口的左右两边各坐有石狮一只,第一、二层的四角各置石象。同真象大小的大象石雕是东梅蓬的标志,形象源自于古印度神话中四只神像分立四方将宇宙撑起来。
罗贞陀罗跋摩二世在晚年的时候,为自己修建了变身塔。什么是变身塔呢?在吴哥,人去世以后要进行火葬,只有意外死亡的人才进行土葬,只有火葬的人才能进入轮回,转世重生,而土葬则意味着地狱,永不超生。而变身塔其实就是皇家火葬场,国王修建变身塔,也可能是为了自己的后事做准备,然而,没能等到这座寺庙建成,罗贞陀罗跋摩二世就去世了。
变身塔很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砖塔,导游告诉我们这些塔都是用来火化尸体的,尸体被火化后留下的骨头会用水清洗,洗过尸骨的水后面会分给亲友饮用,喝下去就表示你原谅了死者,有点基督教里面人皆有罪,人都需要被宽恕的意思。其实真正的火化并不在塔内进行,这些塔和东梅蓬的塔没什么两样,至于喝洗尸水这种骇人听闻的风俗存不存在,我是持否认态度的。
班蒂斯蕾意为女人的居所,它更广为人知的名字叫女皇宫,始建于罗贞陀罗跋摩二世时期,由阇耶跋摩五世(Jayavarman V)完成。当年法国人在丛林中发现了这处精美小巧的建筑群,因为格局的小巧,建筑装饰得华丽漂亮,特别是门龛里女性雕像的美丽妩媚,让人理所当然认为这是古代吴哥王的妃嫔居住的宫殿。甚至导游还跟我们讲女皇宫也是由女人修建的,因为女性力气小搬不动太大的石块,导致这里的建筑比其它地方的建筑要小得多,也因为女人更心细手巧,所以这里的雕刻是吴哥建筑群当中最精美绝伦的。然而据史料记载,女皇宫原名为湿婆宫,该寺为国师雅吉那瓦拉哈(Yajnavaraha)修行所修建,所以女皇宫其实和女皇没有任何关系,更别说这是女人所修建的了。
女皇宫最值得看的就是精美绝伦的雕刻,雕刻的内容都来自印度教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女皇宫东西轴以南的部分供奉湿婆,而以北的建筑供奉毗湿奴(Vishnu),印度教中的三大主神,湿婆主掌毁灭,梵天(Brahma)主管创造,毗湿奴则是维护之神。
来到女皇宫的大门,马上就被门楣上精美的壁画所吸引,画中天空之神因陀罗手持金刚杵,坐于三个头的大象上,面容慈祥。因陀罗在佛教中被称为帝释天,作为护法神守护东方。
红色的砂岩雕刻成镂空的浪花,浪花一重一重,向上溅迸、升起,这种繁复立体的雕工,很难让人想像这是在砂岩上雕刻出来的,只要出错一步,就有可能前功尽弃了。
这个门柱的雕刻十分别致,在印度神话中,毗湿奴的坐骑为金翅鸟迦楼罗(Garuda),而人狮那罗辛哈(Narasimha)为毗湿奴的化身,所以我想这些图案也跟毗湿奴有关,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
魔王罗波那派手下变成一只金鹿去引诱悉多,悉多让罗摩(Rama)为她抓鹿。罗摩追鹿来到森林深处,阿修罗现出真身并模仿罗摩的声音大声呼救。悉多不知是计,叫罗什曼那(Lakshmana)去帮忙,罗什曼那离开时围着草屋画了一个保护圈。罗波那化身为一个婆罗门前来乞讨,骗悉多走到了圈外,抓走了她。看到这里,你有没有想起西游记的哪一幕?
凯拉萨山是湿婆居住的地方,千手千头的罗波那摇晃凯拉萨山,以求湿婆接受他的挑战。山中的动物都纷纷逃走,乌玛也惊慌的抱紧丈夫。最终,罗波那被湿婆制伏。
印度教中世界的一个轮回叫“一劫”。在一个轮回结束时,湿婆会跳起毁灭之舞,额头上的第三只眼会睁开,从眼里喷射出的火焰会毁掉世界。然后世界进入一个新的轮回。
猴国的国王巴力是个残暴的家伙,他从弟弟苏格里瓦的手中夺取了王位。哈奴曼(Hanuman)说只要罗摩能帮苏格里瓦推翻巴力,苏格里瓦一定会帮忙寻找悉多。于是他们让苏格里瓦去挑战巴力,让罗摩在后面放冷箭。在打斗中巴力被罗摩的箭射死。苏格里瓦就派哈奴曼帮助罗摩从魔王罗波那手中解救妻子。哈奴曼就是西游记里孙悟空的原型。
塔门两侧各有一尊体态优美的女神(Apsara),嘴露微笑,面容慈祥,被称为东方的蒙娜丽莎,法国人安德烈马尔罗(Andre Malraux)抵不住诱惑,盗窃了四尊Apsara,好在他很快被抓获,才使得这些雕刻回归原处。后来,安德烈马尔罗还担任过戴高乐时期的法国文化部长。
吴哥寺是庙宇,也是陵墓,是苏利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为自己修建的陵寝,也兼具供奉毗湿奴大神的寺庙。吴哥寺最特殊的地方,是它坐东朝西的格局。一般来说,印度教崇拜东方,东方是日出的方向,吴哥所有的寺庙建筑都朝东。有人认为之所以朝西,是因为吴哥寺是陵墓而不是寺庙。正因为面朝西边,所以很多人来吴哥寺看日出,太阳从吴哥寺身后缓缓升起,天空中的色彩不断变化,吴哥寺倒映在水池中,颇具美感。
吴哥寺虽然被称为小吴哥,然而却非常大,走在里面会有一种错觉,这里像是一座宫殿而不是陵寝。
整个吴哥寺中,大约有三千多尊Apsara女神雕像,而且没有姿态或样貌相同的。我们前面也有提到Apsara,现在我们就来讲一下和吴哥文化有着紧密联系的神话故事。这一切要从“搅动乳海”开始,作为较为原始的宗教,印度教有着许多生殖崇拜,乳海就是其中之一,母乳孕育生命,所以印度教认为所有的生命都诞生于乳海。相传因陀罗因为一点小事得罪了湿婆,湿婆的诅咒立刻降临,因陀罗以下的天众乃至三界因此失去了活力,日渐枯槁。湿婆有些后悔当初的鲁莽,但无法自行破解咒语。毗湿奴司职保护之神,促使湿婆和阿修罗合作,去乳海寻找不死甘露,他们约定找到甘露之后要平均分配,从中得到长生不老的神力。导游告诉我们,在柬埔寨语里面,“阿”代表否定,修罗代表善神,那么阿修罗则是恶神。毗湿奴拔取曼荼罗大山(Mount of Mandara),作为搅海的杵(直觉告诉我这应该是定海神针的原型)。以龙族的龙王婆苏吉(Vasuki),作为搅杵的搅绳。令阿修罗持龙头,诸天神持龙尾,就这样不停转动开始搅拌乳海。各种生命不断从乳海中蹦跳而出,其中就有女神Apsara。
搅动乳海的工作继续进行,然后又出现了天医川焰(Phanwantari),手里托着“不死甘露”。最后出现的是幸运与美女神吉祥天女(Lakshmi),后来成为了毗湿奴的妻子。当不死甘露出现的时候,诸神欢欣鼓舞,阿修罗们有些不快,其中一个从天医手中抢了就跑。毗湿奴急中生智,化身一个美女,混入阿修罗群中跳舞,阿修罗被她的舞姿迷惑,天神趁机拿走了“不死甘露”,而在这时,一个叫罗睺(Rahu)的阿修罗偷偷变成天神之身,混在天神其中,想分享甘露。然而这件事被日神苏利耶(Surya)和月神旃陀罗(Chandra)识破,他们向毗湿奴打了小报告,就在罗睺喝下甘露的瞬间,毗湿奴立刻射出妙化天轮,砍下了罗睺的头和手臂。因为不死甘露已经到了喉咙,所以他的头得到了永生。从此,罗睺对日神月神恨之入骨,无休无止地追逐日月,不时吞噬他们。又因为他没有身体,被吞下的日月,又从他的喉部漏了出来——这就是日蚀月蚀的由来。按照导游的版本,流经喉咙的甘露滴落人间,这时龙王婆苏吉也贪婪这长生不老之力,迅速赶来想用舌头接住,奈何慢了一步,甘露滋生了小草,小草迅速长大,龙王的舌头就被利草割出了一个丫子,这就是为什么今天我们看到的蛇的舌头都是分叉的,而野草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听完这个故事,我们也就明白为什么这么多雕刻和雕像当中,总能看到龙神(Naga)、浪花、Apsara、修罗与阿修罗了。吴哥寺高塔上有很长的一幅壁画是描绘搅动乳海的传说的,可惜因为去得太晚,守卫已经不让我们上去了,对此觉得十分遗憾。
除了有三千多个Apsara,吴哥寺大概也有三千(虚指)多只猴子吧,他们会抢你手中的食物,所以要格外提防它们。
阇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常年在外征战,击败了占婆族,使国力达到顶峰,他即位时大约已过五十岁,为了纪念母亲,他即下令修建了塔普伦寺。看过《古墓丽影》的观众也许会觉得这个场景很熟悉,因为《古墓丽影》就是在塔普伦寺取景的。
事实上,吴哥的古迹柬埔寨没有能力完成修缮工作,各个古迹都是由各个国家认领进行维修重建的,认领塔普伦寺的国家是印度,印度人讲究因果轮回,一颗种子落入石缝,长成参天大树,与建筑本身融为一体,印度人很好的保留了这种结构,认为这是事物本该有的发展,所以这种寺庙与植物融为一体的建筑在吴哥也只有在塔普伦寺能看到。
修完母庙之后,阇耶跋摩七世又着手修建了父庙卜力坎寺。导游跟我们讲这里是用来存放兵器的兵库,所以卜力坎寺也被称为圣剑寺。这种谬传不知从何而起,可能因为卜力坎寺很多雕刻是关于打斗场面的吧。
阇耶跋摩七世戎马一生,或许疲于战争,想寻求内心的安宁,他从印度教改成信奉大乘佛教,巴扬寺就是他对通王城做的最后的修葺,闻名于世的“高棉的微笑”就来自于巴扬寺。
整个寺庙采用佛教教义的须弥山(世界的中心)为概念而起造,宗教图像以佛教为主,融合印度教,是阇耶跋摩七世藉由宽大的宗教政策。49座佛塔均为巨大的四面佛雕像,佛像为典型高棉人面容,据说是建造巴戎寺的阇耶跋摩七世的面容。佛像脸带安详的微笑,身处任何一个角落,都会感觉有一个微笑的佛在注视着你。巴扬寺的壁画也很精彩,一般来说,君王们建造的壁画要么歌颂功绩要么传教布道,很少会像阇耶跋摩七世这样用整个外层回廊的浮雕描述当时现实的生活。可惜当时匆匆而过,并没有去看壁画,所以说,这次吴哥之行还是留有蛮多遗憾的。
斗象台为阇耶跋摩七世所建,古代的吴哥国王,站在斗象台上作检阅,举行各种公共仪式,马队、车队、象队,鱼贯在广场上走过,相当于故宫天安门。据《真腊风土记》记载,当年斗象台上面有宫殿,应该是国王上朝的地方,只是木制建筑早已灰飞烟灭,不得一见。
皇家浴池是举行沐浴仪式的场所,原本这里也有一座寺庙,现在只剩下石基了。
由栈道穿过皇家浴池,就到了龙蟠水池,原名是Neak Pean,音译为“涅槃宫”。“涅槃”在佛教教义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容易使人误解。实际上Neak Pean真正的意思应该是“两条蛇的盘踞”。龙蟠水池其实是一所疗养院,以前医学不发达,人们得了病,认为只要到龙蟠水池进行药浴就能治好病,至今当地人仍传说龙蟠水池的水可以治病。
祭坛的前面是一座飞马救人的雕像,佛经中传说海上商人遇难,菩萨化身为马“Balaha”,把受难者从水面驼起,飞向圆坛。这很符合“医院”的主题,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这次暹粒之旅,留下太多遗憾,兴许以后还会再次前往,但人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经过这次旅行我更能明白其中道理,就像读完《吴哥之美》,你看到的古迹不再只是一堆石头,你知道导游说了很多有趣但并不真实的事情。最后引用《吴哥之美》里面的一句话:美,总是走向废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