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醒来,见到金妮同学在微信留下的一个问题。她问了一个有点意思的问题:好奇汤博平时都是只用框架做笔记吗?
这也是个好问题!我是这样回答她的:
大抵上就是你说的只用框架记笔记,但是这个框架在不同的场合下具体的展现形式也有不同。有时候就是一幅图,在图上不同的位置标上一些关键词。有时候就是一幅手绘的思维导图,展现的就是一些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有时候干脆就是只记下一些关键词,然后用一些曲线把这些关键词串起来。有时候就是传统的记下目录或者大纲(纲要)。
一些重要的笔记我都需要做二次甚至多次整理。这样的工作基本上是在印象笔记或者XMind上进行的。
上面所讲的,其实就是彭小六所讲的”骨架”。我每看一本重要的书,听一场精彩的演讲或者学术报告,第一步就是随手拿一张纸或者在笔记本上面画上一幅图、记下个关键词或纲要什么的。遇到精彩案例、事例或其它素材的时候(就是彭小六讲的皮肉),往往也记下来。必要的时候我也用扫描全能王拍下书中的某些细节、别人演讲的PPT,甚至全程录音。
金妮同学很快回复:”我就是有时候想听精彩的大课能够全心全意的听,但是又不想错过细节,工具太多用的有点混乱。””有时候只记大纲,过后又忘记细节了,如果细节记得太多又跟不上老师的步伐了。”
她挑起了我的兴趣,哈哈!她的回复我也经历过,相信大部分人也都遇到过。
要解开这个疑惑,我觉得咱们还是得回归初心,我们得先弄清楚:记笔记是用来干什么的?
推荐大家关注一下简书的签约作者彭小六,去读一读他的那篇短文《像杀猪一样学习写作》。
我们记笔记是用来干什么的?不外乎两大类的目的,一是获取信息,二是掌握新知识。
如果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建议大家多用扫描全能王拍下你希望留下的细节,多用印象笔记的录音功能在笔记本中留下一条录音笔记。
如果主要目的是掌握新知识,那么首先你要知道这本质上是要形成新的认知,然后与你原有的知识结构交汇融合,更新你的认知结构。如果是这样,建议大家无论是看书或是听课,重要的是要拎出彭小六所讲的”骨架”,这是关键。
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不容易一步到位,所以回顾和整理笔记十分重要。所谓的回顾和整理,不只是把第一次笔记弄得更美观好看那么简单,它的关键之处是”基于骨架还原”,即是在你原有知识体系基础上,运用你已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去用一些事例、案例这些素材还原出”一头猪”,这头猪就是你新掌握的知识。如果还原不出来,说明其实你还没有理解和掌握这个新的知识点。
说到还原,其实就是我们常讲的”费曼技巧”。建议大家去认真读一读斯科特·杨的《如何高效学习》。费曼技巧的关键就是用你自己的话,把一个你原来不知道的知识点尽可能通俗易懂地讲给别人听。这里的讲,可以是真在别人面前用口头讲,也可以是把自己的理解写下来给别人看(这里要强调,千万不要去抄,要原原本本用自己的话来写)。
要用自己的语言讲给别人听或是写给别人看,你就不能只是蹦出几个关键词,或者只是画出一幅图给别人看。你不光要有骨架,还要有血有肉,最好还要装上一副好皮囊,这样你”还原”出来的这头猪才能真正立起来,立起来了才能好看。
肉在哪里?皮囊在哪里?就是你累积的跟这个知识点有关的素材,那些案例、事例甚至故事什么的。要学会举例说明,用事实和数据讲话,把你在不同的情形下记下的”骨架”型笔记,还原成栩栩如生的完整的”一头猪”。
这里要特别来讲讲”气血”的问题。一头活生生的猪,光有骨架、肉和皮囊不行,还要有气血,否则它活不起来。我们看别人的书,听别人的演讲,通过记笔记尽可能拎出一副骨架了,这远远不够,往往我们在杀猪拎出骨架的过程中,把这头活生生的猪的血放走了,气消于无形。一头没有了”精气神”的猪,哪怕骨架还在,肉和皮囊还在,但它还是一头猪吗?
关于这一点,彭小六没有特别强调到,这是他那篇短文的不足之处。
一篇文章、一本书、一场演讲的”精气神”是什么?这是很重要的问题,我们要把它想清楚。
我的理解,就是这本书、这篇文章、这场报告背后承载的理论(体系)——也就是体系化的概念框架,以及相关的方法论——这个理论的适用条件、用在何处以及如何运用等等。
有了”精气神”,就是活生生的一头猪了,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我们才能说,这个新的知识点(许多点联系起来,甚至就形成知识体系了)我们基本上是掌握了!
不知道我这样的回答,金妮同学是否满意?我整理成文字,发在简书上,其实就是在运用费曼技巧,把自己曾看过的小六的文章和斯科特·杨的书用自己理解的语言写出来,当然希望对我的学生们有帮助,但实际上也是我的一种学习方式。
这篇短文的精气神,其实涉及学习理论、认知规律等等。过去的一两年,我一直对引导我的学生们如何高效学习充满兴趣,这篇短文权当就是一个小小的阶段性学习总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