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与死
戴安娜车祸之后香消玉殒,查尔斯王子奔赴巴黎见到她的遗体,那一时刻的掩面,悲伤,颤抖,让人不禁代入到自己身边亲近的人。如果是父母,亲朋好友,日日相见或曾有千千万万牵连的人,忽然就躺在那里,再也不能发一言。鲜活动态的笑容,表情,举动都不会不会再有了。看似咫尺,实则天地两端。那一刻,会是怎样的失神,怎样的心颤。
生死两隔确实是生而为人不得不去面对的得与失。曾经拥有的珍贵的,眷恋的,或是不易察觉却失之切痛的那些东西,绝对不会,不可能,再拥有了。就像把一封还没看的信撕得粉碎,又撒入大海之中飘走,即使事后再悔恨,却是永远永远不会知道信里的内容了。回忆起来只有心里空了一片的揪心。又譬如深痛失恋之后也大概是永远失去了那些无限珍惜的东西,但起码对方还是共同存活在这个世上的(当然也许有的希望对方不如死了的好),去痛恨,去诅咒,起码对方还能真的诸事不顺转头被绿上厕所没带纸过马车被车撞,万千情绪还有个可以去实现的对象。但死了,完完全全的静默了,便三界六道都不会再有一个回应。天地间已不存在了。所有的倾诉,怨恨,在世间游走了一番后,无地可落,最终还是化为一道刺痛的电波回到自己身上。寂寞啊。
珍惜那些不两隔的时间。在两隔之前珍惜那些时间。
2.媒体
戴安娜的车祸似乎与当时那些媒体紧紧地追逐不无关系,据说也是因为好些辆紧咬不放的摩托车和对着急速行驶的汽车仍嚓嚓闪光的摄像机,司机才在焦躁和走神中造成了翻车。利欲熏心的媒体们在这起事件中无疑要负起很大的责任。
传递着最新消息的报纸和杂志,确实满足着人们对各类尘事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八卦猎奇心态。人们供养着他们来满足自己。但这种满足,对阅读人来说,只是茶余饭后,对传播者来说,却是衣食父母。为了更多的利,或在竞争中更抢先一步,便一次次一层层扩大行为的尺度,扯断诸多束缚,只一心追求滚滚利益。这种逐利,虽是起源于满足阅读者的需求,却变质于求财和竞争中的取舍,归根结底,还是利益至上的钱本论在诛心诛人。此论自然也不只在这一领域"大放异彩“,在与众生更切身相关的种种日常吃喝住行中已是屡见信徒,扰人扰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