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明白了,为什么不想结婚。
不是因为不想成家、不渴望幸福。
而是“我”不想背负俗世关于妻子代表的意义——一个供养者/地基。
俗世关于妻子和丈夫为两套定义——明暗,彼此相辅相成。
丈夫的角色是对外的,正义也好,负面也罢,都是摆在前面的角色,属于支配者。
而妻子的角色是对内的,成功也好,失败也罢,皆为身后的影子,属于承受者。
在俗世,一般是女嫁男娶,女为妻,男为夫,从属关系一开始就清晰分明。
偶尔出现女夫男妻的开拓者,基本都是冷嘲热讽伴随扯淡结局,这个被称为正常?
人群给的理由是,大丈夫岂可屈居人下、做小女子姿态。
可人群没有考虑的是角色问题。
不是男变妻失去权利,受气。所以有冷嘲热讽,扯淡结局。
而是妻这个角色注定失权,只不过支配者做久了,发现了其中的太多不合理现象,接受不了角色转变。
这个群体又享受了太多支配红利,于是,不允许两种意识的角色随时置换成为主流,因为破坏平衡。
所以不是男女角色问题,是夫妻意识问题。
而“我”不想成为这个妻。
不想成为牺牲品。
为何会焦虑?
既然已经意识到问题所在,又为何会焦虑?
因为这里的角色转换需要经济、能力的充实。
而普通人在这个过程需要时间,而恰恰时间这个东西对承受者至关重要,因为社会层面需要收取回报,这个是合理的,支配者负责长期陪伴,承受者负责开拓。
在意识形态上想成为支配者,可外在所行又向承受者靠拢时,矛盾产生,焦虑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