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甲骨文,下面是一个带座的器皿,像只高脚酒杯;器皿中间悬着一个小圆圈,表示渧进器皿的血滴。这个情境在电视剧里经常可以看到:歃血为盟!
不过,甲骨文所描绘的是祭祀场景,器皿中所盛的血是牲血,专供祭祀用。
《说文》血,祭所荐牲血也。从皿,一象血形。
甲骨文画的圆圈ㅇ像血滴,本来是很直观的,后来有写成丨的或—的,再后来变成一小丿,离血滴有点远了。许慎说,一象血形,他的判断是对的。也就是说,血,从皿从ㅇ(滴),是个会意字。
但是,由于小圆圈变成线条,失去了血滴的形状,符号变得抽象起来,于是,有人把血字看成是个指事字。
说文: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给出的方法是:视象察意。看见象,就可领会意义。这跟会意字没有本质的区别。略有不同的是,要融合抽象和具象来意会;而那个抽象符号代表所指的事,差不多也是一个象,像ㅇ原本就是一个画出血滴的具象,后来用线条变得抽象些罢了。
这一变,不能直观,而得辨别,就需要有“识”的功夫,故曰“视而可识”。
透视这个区别,富有汉字学意义,而且埋伏着“识”的机理。
象,貌似描摹了一个具象,其实已经是一般之象了,那个器皿是泛指所有器皿,是一类,不必标明具体是哪一种器皿,如此则建立起了类思维。血,不必指定牛血、羊血,而是牲血,并且毫无障碍地可以指人血。
这种类思维易于迁移,比如,“'”就是血滴渧落的情状。如果让血滴沾染刀口,便是刀刃的刃,岂不相当形象?可见血跟刃异曲同工。
由“ㅇ”到“'”看上去是小小的变化,却让人的思维更抽象。这是一个去对象化的重要步骤,需要用超越性思维来实现。
象,不是实物的简单描摹,是虚化之类,这是汉字超越具象,走向抽象的思维特征。虚则灵,学习理解汉字的过程,就是使思维越来越虚灵的过程。
引伸,是从此引导出来伸展到彼的过程。血本,血债,血性,血海深仇,血口喷人,血气方刚……种种随意组合,是字义引伸的常见形态,超越性的虚灵之思,正是象思维的核心所在。
为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