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复杂的情景中,传统的因果关系被颠覆,微观层面的静态分析失效,要站在更高的层面上,以更宏观的系统的高度去看待和解决问题。
一、线性思维的局限性
有些事情是常规线性逻辑与我们的经验型思维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按照常规的思考,最优秀的人当然要进入最优秀、福利最好的大企业,但这种合乎逻辑的思考却未必会带来最好的结果。这些不常规的困境,让我们感受到逻辑与经验的尴尬之处。它们都需要你跳出线性逻辑,进入到更加宏大的系统中。
1.注重理解系统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
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经常是分解型的、还原型的,这种理解方式假设整体等于部分之和,只要理解了各个部分,整体也就被理解了。
系统思维则要求我们时常留意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认为系统并不等于部分之和。分解型的思维在某些场合下是有效的,它让事物得到简化。但有时候它简化得过度了,于是结论失真、方法失效。有些系统的不同部分之间有紧密的联系,一旦把这些联系切割开来系统就不再是原来的样子了。
比如,一只猫可以跳60cm高,你把它切割成两半,每一半并不能跳30cm高。
2.部分与整体的差距,可以是数量,也可以是性质。
既然整体并不等于部分之和,那么其中的差距是什么?答案是,可以表现为数量差距,也可以表现为性质差距。
3.系统思维是动态的。
静态的事物理解起来更容易一些,但动态的系统才是世界频繁展现出的样貌。
4.系统思维中的因果是循环的,模糊的。
正如我们在上一节中看到的,相互关联的、动态变化的系统中,因果会变得模糊。
二、利用系统思维来解决问题主要有以下步骤:
第一步,绘制系统动力图。
哪个因素推动了哪个因素?是增加还是减少?哪些节点和流向构成了循环?这是个起到无限强化效果的正反馈循环,还是个起到平衡制约作用的负反馈循环?
第二步,识别那些可以调整的节点和流向。
一般来说,涉及人的价值观、信念、思维方式和情绪的东西都是可以改变的(尽管有时候也很难),比如犯错要受到批评是一种信念,它是可以改变的。而生理性、物理性的规律则不容易改变,比如疲劳的大脑容易犯错,老化的机器一定效率低。
第三步,改变那些可以调整的节点和流向。
那些制造问题、让问题越来越严重的循环,你应该坚决打断它,而关键节点和流向的改变是重要的手段。正如第二步中提到的,这种能改变的东西往往与信念、情绪、思维方式有关,而人们一般又倾向于固守自己的信念和思维。但如果你想要登上更高的层面,你就需要打开自己的大脑,塑造一个开放的心智,敢于并习惯于承认自己的局限与错误,然后做出与众不同的决定。
三、为自己构造一个良性循环,需要经历两个步骤:
第一步,在大脑中规划出一个良性循环的系统。
你可以在纸上画一幅系统动力图,认真研究哪些因素影响了哪些因素,哪几个因素之间能够连接起来,形成一个不断增强的循环系统。
第二步,按照规划去一步步地执行这个系统。
在这一步你要注意,由于系统的特性,系统常常远远大于部分之和。所以在你完全构建好这个系统并循环几次之前,这个系统的威力是暂时不会体现出来的。由于一段时间得不到反馈,你很容易在这个阶段放弃努力,或者以牺牲未来更加猛烈的发展为代价,过早地享受了劳动成果。要知道,现在多享受一分,未来就减少了十分、百分。
四、为自己设计一个良性循环系统
首先,我们为自己规划一条良性循环的发展之道。
我们在上班之余努力学习各种知识、技能和思维能力,一段时间后这会提高我们的工作能力,进而做出更好的工作成果。这些工作成果会为我们带来更多的金钱,如加薪、项目提成等。这些钱会对我们构成正面激励,让我们有更大的学习动力去继续学习更多的知识和能力,然后继续这一良性循环。
然后我们就按照这个规划去实践,实践的时候会遇到两个问题。
第一是从业余时间努力学习到工作能力增强,再到做出工作成果,需要一定的时间。一部分人没有这个毅力坚持下来,早早就放弃了。对于这类人,你需要认识到未来可以有多么美好,也需要对自己、对正反馈的威力保持信心。
但更多的人会遇到第二个问题。当你赚到更多的钱以后,不仅会增加学习的动力,也会增加享受的欲望,这是人的天性。同时,工作产生的疲惫也会让你不愿意继续努力学习。因此,很多人不能把这个循环无限地坚持下去,可能只开动了一两次之后就停歇了。
面对难以抵制的享受欲望,你总要找个途径发泄出去。如果你为自己买了一个昂贵的辅助睡眠的装置,或者购置了几款提高效率的工作软件,那么你给一个白痴游戏充值1000元钱的冲动就会减小。对于享受的欲望来说,前者与后者区别不大,但前者能使你维持不断成长的良性循环,而后者则会拖累你,让你停滞不前。
比别人发展得更好还享受得更多,这就是系统思维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