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这样一个心理实验:
测试人员向一众被观测者,展示一块写着四道题目的答题板,其中三道正确、一道错误,或者一道正确、三道错误,如果提问人们观察到了什么,大多数人会首先回答与众不同的那一道题,而不会指出另三道存在共性的题目。
人们在心理上,本能地趋向于寻找不同。这一点,可以被很好地运用于调整情感与理智间平衡的心理模型。
02
《瞬变》一书中提及的一个具体策略是,“寻找亮点”。从本质上来说,我们可以理解为,寻找行为表现有所不同的“范例”,去学习、模仿,然后获得改善。
但是,如果人们原本就趋向于寻找不同,为什么在处理问题时,有效运用“寻找亮点”技巧的人群并不多?
——这是因为大多数人会局限在表层的琐碎事实,以及固态的思维模式中。
03
具体来说,如果把日常生活中人们所遇到的问题解决思路抽象化、模型化(这里的问题指“非简单问题”,需要一定的逻辑推理过程),那么一般思路大抵分为如下几步:
1)分析当前问题重要、紧急程度。分析的一般方法是,对比当前阶段遇到的其他问题以及不同阶段类似问题的重要和紧急性,由此设置优先等级,预估解决该问题可能所需要投入的精力和时间——这算是一个“大问题”还是“小问题”,“长期问题”还是“短期问题”;
2)然后展开不同程度的背景调研,试图去找到引发问题的源头,以期对症下药。
但是在这一过程中,背景调研本身加大了处理问题的难度,因为信息有可能相当繁琐,梳理的过程中,如果缺乏正确的思维逻辑,很容易把自己绕糊涂。
而“寻找亮点”策略是在启发我们,从结果入手。直接去观察在结果呈现上表现突出的案例,而不管导致问题(劣势)的原因,然后模仿优秀案例的做法,在行为表现上实现升级。
这一做法的好处,避开了思维推理过程中的诸多弯弯绕绕,避免了情感与理智不断摩擦,阻碍问题顺利解决的可能性。因为解决问题的路径短,所以遇到阻碍的几率小,获得成功的几率反之提升。
参考书目:《瞬变》【美】奇普·希思,丹·希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