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前茶这么贵?

       “明前茶,贵如金”,是茶友之间广泛流传的一句话。每年清明前后,“明前茶”就成为茶客们的座上宾,通常价格不菲,尤其是西湖龙井。

     《金陵晚报》曾经报道,在2012年3月的一次慈善拍卖中,500克的西湖龙井头茶创出了18万元的天价,比当时每斤16.8万元的黄金市价还贵。

       明前茶历来都这么贵吗?明前茶究竟贵得有没有道理?

魏晋:茶并不追求早,是贵族精神生活的象征

       在饮茶开始兴盛的魏晋时期,人们并没有“贵春茶”的概念。采茶的主要时间也不在春天,这在晋代杜育所写的《荈赋》中明确提到:“月惟初秋,农功少林。结偶同旅,是采是求。”除了直接指明“初秋”,题名为“荈”也颇耐人寻味。《玉篇·草部》中有言:“荈,茶叶老者。”晋代文学家、博物学家郭璞也认为:“早取为茶,晚取为茗,或一曰荈耳。”

       秋茶的采摘说明当时的茶并不追求早。这可能也和当时的品茗方式直接相关。《广雅》中记载:“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芼之。”表明当时的茶多为粗老叶子,还要用其他调味品同煮。难怪当时有人戏称饮茶为“水厄”(厄,困苦、艰难)。

       既然茶的滋味如此让人犯难,魏晋时期为何会兴起饮茶风尚呢?从汉代开始,以驱邪弊病为目的的汤剂类药物开始出现在文献中,茶也因其药用功能出现在南朝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中“苦菜”名下,认为它能“安心益气、聪察少卧,轻身耐老。”从前述“用葱、姜、桔子芼之”可知,那时的茶和汤药的烹煮饮用方式并无多大区别。此外,“轻身”、“悦志气”、“明目”等饮茶功效的记载屡见不鲜。而《壶居士食忌》中更直接记载了“苦茶久食羽化”的通灵功能。看来,当时的人们对于作为“药汤”的茶给予了很大希望,相信它不仅能治疗身体,而且能够借饮茶达到羽化登仙的道教养生最高境界。

       此外,伴随玄学的兴起,茶作为一种非酒精类饮品还被赋予了“性俭”的符号。东晋权臣桓温有言:“性俭,每宴惟下七奠,拌茶果而已。”当时还有一位名臣,叫陆纳,他招待去他家做客的当朝宰相谢安,也惟有一杯茶而已。“俭”并不仅仅是因为节俭,更重要的是约束、限制自身的意思。段玉裁注为:“约者,缠束也;俭者,不敢放侈之意。”也就是说小人飞扬跋扈之时,君子当自我约束。

       在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茶作为一种草木类汤药,融合了道家、佛家思想后,在汤药类中脱颖而出,被上层社会赋予了养生、性俭、通灵的符号,成为不同于其他汤药的“嗜好品”饮料。信奉佛教的齐武帝萧颐曾在遗诏中称:“祭敬之典,本在因心,东邻杀牛,不如西家禴祭。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贱,咸同此制。”齐武帝为了防止后人用奢侈的方式祭祀自己,让这种生活观念从皇室蔓延到社会,通过把日常生活中的茶、酒和日常饭菜作为祭品,表明自己意欲节约,希望社会都能接受他的价值观,培养自我约束能力,防止奢侈之风盛行。

       从那之后,茶取得了祭祀的合法性,成为国家祭祀仪式中不可或缺的祭品。这一时期,茶是贵族精神生活的象征符号,是贵族建构自己生活方式以区隔于其他阶层的标志。

唐宋:皇帝命贡茶“宜于立春后造”,明前茶登场

大唐贡茶院

       到了唐代,寒食节祭祀先祖蔚然成风,上巳节踏青宴饮习俗逐渐向清明靠拢,皇家要举行隆重的清明祭和清明宴。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唐朝设立贡茶制度,在顾渚山设贡茶院专制贡茶,名曰贡山。官管贡茶自此为始。朝廷规定第一批贡茶要赶上清明祭祖大典。唐代李郢的《茶山贡焙歌》中 “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时须极清明宴”说的就是好茶要赶在清明节前送到京城。

       当时每年春光明媚之季,贡山张灯结彩热闹非凡。贡茶院“有房屋三十余间”,“役工三万人”,“工匠千余人”。常州、湖州刺史率百官先祭“碧泉涌出,灿若金星”的金沙泉(今尚存),然后开山造茶。有时湖州地方官未能及时贡茶入京,唐政府还专门“别立使额”,以专其事,可见对贡茶的重视。

       正常情况下,吴蜀地区的茶树在二月时还没芽。但为了讨好皇帝,地方官通过改进园艺技术,居然能在正月里就把新茶放到皇帝面前。《旧唐书·文宗本纪》: “太和七年春正月……吴蜀贡新茶,皆于冬中作法为之,上务恭俭,不欲逆其物性,诏所供新茶,宜于立春后造。”结果被唐文宗以逆物性的理由给否定了。反过来可以想见,唐代时二月开始采茶制茶是惯例。虽然陆羽的《茶经》中也说“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但由于是皇帝说贡茶“宜于立春后造”,所以,立春就成为茶叶采制时间的上限,下限当然就是要祭祀的清明了。

       贡茶的独特工艺及精细化制作过程不断推动发展了茶叶制作工艺。入宋,贡茶沿袭唐制,更南方的福建建安(今建匝)境内的凤凰山“北苑龙焙”大兴。当时的福建转运使丁谓和蔡襄为了讨好皇上,发明了龙凤团茶:片茶压以银模,饰以龙凤花纹,栩栩如生,成品茶按质量好次分成十个等级,朝廷官员按职位高低分别享用。蔡襄之后,追求贡茶精细之风渐开。宣和二年,福建路转运使郑可简大投徽宗所好,从己准备好制贡茶的芽叶中,抽取中心如针线般细嫩的一缕——名为“银线水芽”——制成最上品的贡茶“龙团胜雪”,达到了明前茶细嫩的极致。宋徽宗自己在《大观茶论》也说:“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故近岁以来,采摘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

       团饼茶在饮用时,要把茶碾成粉末状。唐代的煎茶法是把这茶粉放入锅中煮了之后再喝,宋代的点茶法是直接把茶粉放入碗中用开水冲点后饮用。无论唐宋,饮茶时都是连茶粉一起喝的,尤其是宋朝,茶汤中茶粉用量较多。这样的饮法,加之蒸青为主的工艺,当然是以芽头为主的嫩茶比较甘美。那些与葱姜枣橘皮等一起烹煮的魏晋时期的饮茶方式已经是“斯沟渠间弃水耳”了。

       “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师三月尝新茶”,宋朝的北苑贡茶也必须在清明前送到京城。相比较唐朝,宋代的斗茶游戏风靡朝野,而斗茶时最高级的茶就是出自北苑贡焙的明前茶,这对于民间茶叶消费有很强的示范效应。

       到宋朝时,明前茶已成为集养生、养性、通灵、敬神、尊上、奢侈、审美等符号于一身的特殊消费品。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后集》中说唐代“湖州紫笋入贡,每岁以清明日贡到,先荐宗庙,然后分赐近臣”。在这样的氛围中,清明成为茶叶生产中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明前茶的地位因为皇家祭祀而迅速上升。而“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和北宋时期《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的“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遣使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更说明了祭祀之外,在茶已经普及的唐宋社会中,明前茶对于统治者阶层审美趣味的建构和身份区隔的意义。

明清:雨前茶才是人们品茶的首选

       到了明代,朱元璋下令改团为散,但还是以芽茶为主。明代的制茶工艺也发生了变化,杀青方式由蒸青变为以炒青为主,而品饮方式变为瀹泡法。

       介于这样的变化,以芽头为主的明前茶品饮起来未免滋味有些淡薄。所以明代屠隆在《考槃余事》中说采茶“不必太细,细则芽初萌而味欠足。不必太青,青则茶已老而味欠嫩。须在谷雨前后,觅成梗带叶微绿色,而团且厚者为上……” 张源则在《茶录》中说: “采茶之候,贵及其时。太早则味不全,迟则神散。以谷雨前五日为上,后五日次之,再五日又次之”。许次纾的《茶疏》明确比较了明前茶与谷雨茶,“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

       基本上,明代中后期,雨前茶才是人们品茶的首选。谷雨前,即4月5日以后至4月20日左右采制的茶叶称雨前茶。明代最享盛名的罗岕茶开园时间更迟至立夏,熊明遇在《罗岕茶记》: “茶以初出雨前者佳,唯罗岕立夏开园。吴中所贵,梗粗叶厚,有萧箬之气。还是夏月六七日,如雀舌者佳,最不易得。”冒襄在《岕茶汇钞》中说: “岕中之人,非夏前不摘……采自正夏,谓之春茶。其地稍寒,故须待时。”

       到清朝时,人们看待明前茶的态度更为理性。乾隆帝,这个与龙井传说最密切的皇帝,在《于金山烹龙井雨前茶得句》诗中说:“贡茶只为太求先,品以新称味未全。”他还特意作注:“茶以清香妙,太新则味未全也。”在他看来,明前贡茶并不是最好的,之所以还贡明前茶,大概仍是出于祭祀需要吧。

       由此可见,从魏晋南北朝一直到明清,之所以推崇“明前茶”,不论看起来是出于祭祀需要还是感官需求,本质上更多是政治需要和统治者“以别庶民”的贵族文化通过这一饮茶符号所建构的审美区隔。

明前茶vs雨前茶,怎么选?

      于今日饮茶,站在茶叶科学角度来说,明前茶由于芽叶细嫩,香气物质和氨基酸成分较高,而苦涩为主的茶多酚含量不高,所以喝起来鲜爽可口。但由于清明前气温普遍较低,发芽数量有限,所以内含物质不够丰富,并不耐泡。雨前茶虽不及明前茶那么细嫩,但由于气温已高,芽叶生长相对较快,积累的内含物也较丰富,因此雨前茶往往滋味鲜浓而耐泡。

       宋诩在《竹屿山房杂部》中引《学林新编》评论: “然气有先后,地有寒热,茶有早晚,惟取萌蘖为上,不得泥此以论茶也。”在宋诩看来,社前、明前、雨前都不重要,要点在于地气的寒热。也就是说地面积温的高低为茶叶采摘的评判标准。我曾经和一位有多年制茶经验的师傅聊天,他告诉我,他喝到的比较满意的绿茶都是在清明后谷雨前,这段时间里,“茶叶的氨基酸和茶多酚含量达到一个平衡点”,在这个点上的茶叶的香气和滋味都是最浓郁的,既鲜爽又够厚重。像一些传统名优绿茶,如太平猴魁,是一定要在谷雨后才开始采摘的。

       所以,判断一款绿茶的优劣,明前明后的采摘时间并不是唯一标准,更重要的是它的产地是否为核心产区,以及加工制作中的杀青环节是否到位。虽然明前茶的上市给我们带来了春的消息,但是也没有必要盲目去追求。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4,189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577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857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703评论 1 276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705评论 5 36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620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95评论 3 39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656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98评论 1 298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39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20评论 1 33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95评论 4 319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82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53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95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4,907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472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