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在何方——八年级语文集体备课工作总结

又一个学期即将落下帷幕,本学期的集体备课的历程让我百感交集,借着期末总结捋一捋。各种纸质材料可以制作的很完美,而事实的情形却可能被夸大粉饰,用虚假与浮夸制造自欺欺人的假相。我想尽力还原真实,但或许也只是我眼中的“真实”,无论如何,我还是珍惜这个陈述表达的机会。

从开学初的信心满满、蓄势待发,到遭遇瓶颈期的否定怀疑、难以为继,再到后期的人心涣散、敷衍了事,我只想说,我尽力了,但是一己之力,又怎能改变大环境?集体备课,路在何方?

第一阶段:开学之始,初现弊端。

3月1号,学校召集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召开教研工作会议,吹响本学期集体备课的号角。我在会后写下《知否知否,应是研精致思》一文,把会议内容及刘校对新学期集备的要求做了传达,在八年级语文备课组的微信群内,组织组员商讨教学进度安排与集备工作安排,并请大家提出创新活动的方案。

此时的我是信心满满的,上学期我们组的确是有很不错的表现,大家任劳任怨、团结协作、包容谦让,所以我满怀希望地在这个新学期,通过集备与各位优秀的组员携手进步、共同成长。

教研处张长青主任要求上报本组校级公开课名单,我考虑了之后,找年轻的饶品森老师商量,没想到他一口就答应了,看看其它组组员互相推诿、都不愿上公开课的情形,我这组却如此顺利地解决,有了这么一个好的开头,真是非常高兴!

可是第一次集备,就埋下了日后的伏笔:七人,有两人缺席。饶泽慧老师请病假一个月,意味着整个三月份,她都一直缺席。另一个是詹子象老师。(詹老师一直缺席,直到四月中旬,与高峰学校交流活动之后,在刘校的关注下,他才重新参与进来。)

詹老师是青云中学来的支教老师,在连续两次缺席且没有任何事先告知之后,我意识到有问题了。我问与他同办公室的饶品森、柴学荣、王细火这三位老师,詹老师是什么情况,他们说也不知道,他们都有叫他来,但是他不肯来。我打他电话,没接。后来,我在微信私聊他,邀请他来,见面时,也发出邀请“詹老师,集体备课你来吧!”他笑而不语,匆匆擦肩而过。

饶泽慧老师病假结束后回来上班,考虑到他俩是青中同事,我让饶老师去劝劝他,仍是无效。他甚至一度退出了备课组的微信群,让我很无奈,怎么办,要不要向领导汇报这个情况呢?

这个问题悬而未决,我组集备时,又爆发了一次“战争”,差点不欢而散——

4月1日,王细火老师作为主备,发言前,他先发了几句牢骚,说集体备课没有用,形式主义,课上得好有什么用,成绩决定一切!

王老师说这样的话,在旁人听来是有些刺耳的:毕竟,王老师所教的班都是名列前茅的!成绩好,自然就傲娇啊。

我们一听,也就笑笑而已。饶泽慧老师认真地反驳:是否有效取决于自己的心态……然后两个人就吵起来了……

看得出,王老师是带着情绪来的,轮到他主备,他不情愿、不开心,所以借机发几句牢骚,没想到有人和他辩论,不接纳他的不满情绪,于是直接怼回来,于是相互的人身攻击就开始了……

我还在惊讶之中,没反应过来,饶老师一气之下跑出了会议室,我赶紧跟着跑出去,好说好劝把她拉回来,她坐下不到两分钟,还是气呼呼地走了。

蔡清老师因为叔叔去世而请假。三个女人,只剩下我一个了。全组七个人,詹老师缺席,蔡老师请假,饶老师离开,就只剩下四个人了。

接下来的集备换了话题:集备究竟有没有用?怎样做才能促进大家共同进步?柴学荣老师就以自身的经验谈自己的收获,很真诚。

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刘校在开学教研工作会议上,建议每两周作为一个活动时段,前一周集备,后一周由主备上公开课并进行评课。有人认为,做主备没问题,网上下个教案课件,照着念一念就行,上公开课就十万个不情愿了,即便只是七个人的小组公开课。王细火老师很大意见就是冲着公开课的,所以他说“课上得好有什么用,成绩决定一切”,就是在对组内公开课表示抗议,而且他也明确表示自己不想上。而我们组员的意思是,王老师教学成绩相当好,都表示非常想听他的课,希望能向他学习,获得一些经验或秘诀。

从此次争吵后,组内公开课再也无人提及。

第二阶段,面对瓶颈,难以突破。

鉴于詹老师一直缺席和这次争吵,我觉得很有必要向校长汇报。刘校听完后,表示会在合适的时机找詹老师谈谈。我一度怀疑自己处理事情能力及带团队的能力,向刘校陈说我组集备存在的问题之后,刘校举重若轻的应对问题的智慧让我很感慨、很受启发。

接下来的一周轮到我主备,我想做一点新的东西,带给大家新的视角,于是选择了整本书名著阅读导读课,设计好教案,拿给各位讨论。我改变不了别人,那就从改变自己开始,认真对待集备,做足功课,对我自己而言,是逼迫自己用心去对待、努力去提升,然后用自己的微光去点亮一小片世界。我发言之后,参与集备的五个组员,就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提升学生阅读能力,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事实证明,认真对待一件事,是多少会有成效的。

接下来在4月11号到12号,深圳高峰学校来我校传经送宝,刘校说她们会带来有关集备的讲座,我特别期待,期待这次教研交流活动能帮助我们走出集备工作的瓶颈期,激发老师们的教研热情。

教研交流活动举办得很成功,看得出刘校是很用心、很真心、很诚心的。结束的当晚,我在小组群里发布了下周集备工作安排,借鉴了高峰学校集备的经验,比如规定发言先后顺序、事先确定好讨论主题等等,希望通过一些调整,来提高集备的实效性。

我对于突破瓶颈期怀抱这希望,我和蔡老师沟通,希望她能带个好头,让大家看到咱们集备的新面貌。蔡老师也精心准备了课件教案和说课稿。

我也主动与詹老师做了沟通,了解到他对集备持有的否定态度,他认为,与其搞虚假的形式主义,不如坐在独自办公室多改几本作业!我诚恳地请他提出改进的方法,请他来参与集备。从那以后,每次集备活动,他每次都出席了。

蔡老师作为主备的课题是名篇——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我也做了些许准备。在蔡老师说课之后,各位组员轮流发言,讨论,气氛我感觉还是挺好的。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一节课的时间,大家谈兴正浓,没有要结束的意思,饶品森老师突然站起来,说要去接孩子,王细火老师也紧跟着起身,说要去上课,有两个人开了头,自然就意味着讨论戛然而止了,顷刻之间大伙说散就散,我一时没缓过神来,难道此时还能拦着他们说不许走吗?

结束后,詹老师冒了一句,大家根本就没围绕蔡老师的教案来讨论!我说,你发现问题,当时可以马上提出来、立刻纠正啊!而且,可能每个人的理解不一样吧,我觉得我们的讨论没有跑偏,一直是在讨论这一课的教案设计啊,力争优化到最好。

一哄而散,让我措手不及;詹老师的话,加重了我的失望感和挫败感。

我的确是想得太美了,以为高峰学校优秀同行的到来,带来的观念洗礼会多少改变一些我校教研现状,而事实上的情况却并没有得到多少改善,因为多数人内心深处对集备的不认可,有意无意都暴露出对集备的敷衍。我们对发达地区的教育水准望洋兴叹,却缺乏实实在在的行动力,缺乏先从改变自己的态度开始努力的信心。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作为组长,个人能力的不足——无论是专业能力还是团队领导力都很欠缺的情况下,自然觉得力不从心了。

第三阶段,学期过半,最后“挣扎”。

期中考试过后,集备继续。轮到詹老师主备,他是有事先准备的。集备的下午,他说有事会耽误下,原来的惯例是第二节课开始,他说要推迟二十分钟。时间到了,他准时来了,其他老师也陆续来了。说课也没啥好说的,教案打印好了,纸上写着呢。讨论了一会儿之后,詹老师在旁边整理起他的票据,提起了交通违章罚款扣分的话题,大家对这个更感兴趣,于是你一言我一语说起来。詹老师说,等会我要先走了,事情没忙完。好吧,大伙提前散了吧。

接下来两周是饶泽慧和柴学荣老师主备,集备的情形与之前差不多。对于集备的内容大家没什么兴趣,倒是在听完长辫子老师的课后,感慨万千,于是讨论起她的魅力及名师是如何形成的话题。我们仰慕名师的成功,却吃不了她的苦、坐不了几十年如一日的冷板凳去潜心提升自己,这就是我们和名师隔着几万光年距离的根本原因吧。

看到大家对此类话题感兴趣,再加上学期接近尾声,课文几近上完,所以后期的集备,我调整了方向,设计了几个讨论反思的话题,算是我最后的“挣扎”吧!

比如5月20日的探讨主题是“课堂教学”,先学习两篇文章,一篇是彭杰主任的《今天,你的课堂发生了什么——写在教学视导之后》这篇美文,另一篇是特级教师程红兵的文章《有经验的教师怎么上课》,学习后,反思自己的课堂发生了什么,有哪些优点与不足,如何改进,然后发言交流。我的设计思路是,学习内容中,既有全国名师高屋建瓴的智慧,也有本土名师接地气的课堂教学诊断,认真领会、讨论、反思,应该对改进我们的课堂会有些帮助。

在期末复习阶段,我设计的另一个集中研讨的主题是:如何复习才有效?请组员们事先作好发言准备,谈谈自己如何进行复习,也可以提出问题。

我感觉,大家对主题研讨比就某篇课文进行集备兴趣要高些。但仍是不尽人意,与理想存在着一定差距。

啰嗦了这么多,把这学期集备的基本情况和重要节点做了个回顾梳理,我在反思,为什么我们的集备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呢?我也有和其他两个语文集备组长沟通,综合起来有如下几点:

1.语文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

语文是“是个人都能教”“是个人都能学”的科目。同一篇课文,不同的语文老师,教的内容绝对是不一样的。集备要形成一个共案,大家用这个共案去教,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或许数理化这些自然学科是可以的,但是语文学科,每个语文老师的年龄性格、知识储备、人生阅历、理解认知能力等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性,用一个通用的教案,真的很难。而且,首先在集备过程中,就很难达成共识。久而久之,语文集备就变成了闲聊。

2.学校缺乏督查与引导机制。

学校在开学初召开了教研工作启动会议,后续并没有跟进,每个集备小组发现场图片,看起来很美,但各组出勤情况如何、集备的效果质量如何,没有相关负责人进行调研督查,没有召开期中座谈会、期末总结会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肯定优点、改进缺点。此外,有了集备小组后,各教研组长似乎英雄无用武之地,发挥的作用不大。

建议由校长、分管领导、教研主任、教研组长组成集备督查小组,经常深入到各备课小组的集备活动中,去观察、去倾听、去发现、去诊断,进而给出调整改进的意见和方案。

老师们深感仍不知如何更有效地进行集备,按规定的程序走过于死板,不按程序走又容易跑偏。最关键是看不到集备的有效性,参与集备活动纯粹是无奈,是来自外部的压力,于是应付和敷衍,内心深处并不认为这件事本身具有价值。虽然高峰学校带来的集备讲座,让我们耳目一新,他们具体怎么操作的,老师们很想眼见为实。如果学校能提供相关机会,老师们耳闻目睹集备的优势与价值所在,自然也就能提高集备的积极性。

3.教师缺乏积极主动探索的热情。

老师们私下交流时,认为学校的激励机制还需要改进。总是用金钱作为工作驱动力,弊端多多,把人物化的后果是刺激人心的贪得无厌、加剧心态的失衡。尤其是学校允诺的报酬总是不能及时兑现——虽然有客观因素,道理上能理解,但在心理层面上,总是“延迟满足”会让人滋生失望的情绪,进而失去下一轮行动的动力,于是产生敷衍应付、习惯拖延、消极怠工、牢骚满腹、抱怨不公。

而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人的生存需求得到满足后,会渴望被信任、被需要、被尊重、被爱,渴望在工作中体现自我价值感与成就感。

在集体备课这项工作上,是“集备有效我才认真参与”,还是“我认真参与了集备才有效”?截然不同的因果逻辑,体现了不同的三观。前者是被动等待观望,后者是积极主动探索。如何激发教师内在的动力,是需要学校管理层去深思、去探寻的。

4.带头人的个人经验与能力的欠缺。

作为集备小组组长,一年来,深感自己各方面能力的欠缺,口才交际与团队组织领导力都是我的短板,语文专业素养、语文教研经验等都不足以支撑我成为一个合格的备课组长,缺乏底气,自然就缺乏威信,尤其在具体活动过程中,没有掌控的能力。所以恳请校长下学年度让更年轻、更优秀、更有进取精神的青年老师来做集备组长!

语文集体备课,路在何方?

夜深人静时,也曾思索,种种方案——

比如成立以徐校长为首的四中语文名师团队,或者以积极上进的青年教师如韩婷、丁玲作为骨干力量,用年轻人的干劲带动整个语文组的活力与生机,后一种我更看好!这两种方案都是基于打破年级藩篱的尝试,按语文学科的特点来探索集备、教研的新模式,未尝不可。

或者,还是按原来的方式,但一定要把进主备老师的课堂作为重头戏来抓,主备老师只说课却不上课,这样的集备就很容易沦为走形式!只有把走进课堂作为集备的必要步骤,集备才可能有实效有价值、才有更多改善提升的可能。

另外,也希望学校给予教研组长和集备组长一定的团建经费,备课组一学期至少搞一次个性化的团建活动,能增进组员感情、增强团队凝聚力。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