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mpc特邀专栏
特邀作者:华控清交
编辑:小笼包
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首次写入报告文件中,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传统要素并列为要素之一。本文从数据的“波粒二象性”出发分析隐私计算如何实现数据安全融合,解决传统信息共享的发展瓶颈,充分利用数据的计算价值,从技术层面助力数据生产要素化。
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核心生产要素,农业社会是土地和劳动力,工业社会是资本、技术与管理,信息时代是知识,而如今的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核心生产要素之一。从政策上看,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发展,党和国家对数据的认识和重视也不断地深化,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第一次提出“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到今年中央的文件频繁提及“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推动“数据安全有序流动”,我国对数字经济时代率先开展了战略布局。
数据“天然”是数字经济的核心要素。在数字经济中,数据是信息处理和计算的对象与结果载体,是对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在分配和使用时进行优化的决策依据,利用数据对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进行整体监测调控和局部优化分析,可以大幅度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
但数据不会“天然”成为生产要素,要解决两个核心问题才会真正成为生产要素。一是流通,二是确权。数据有着与其他生产要素的不同的特征:复制成本低、可以无限地被复制、可以同时被多方使用、同时使用过程中还会生产出新的数据。传统的信息共享的方法是基于明文数据;而明文数据一旦被看见就会泄露具体信息,难以限制其用途和用量,难以厘清“责、权、利”;这导致了明文数据难以通过供需关系定价,难以大规模市场流通。
数据的“波粒二象性”
同时,“数据融合”才能释放出更大的数据价值,即多种数据一起使用,可以叠加数据的内在维度,大幅提高(1+1>2)数据的计算价值。数据的计算价值是通过计算体现出来的,将多方的数据通过“可用不可见”的方式按规定用途进行计算,每一个算法产生的计算结果就是一个新的价值,而每次参与运算的数据就是一次对特定使用权的消费。“数据融合”可以有效解决之前数据“不能共享”、“不愿共享”、“不敢共享”的流通难题。
图灵奖得主、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姚期智院士创立了多方安全计算(MPC)理论,为数据 “可用不可见”奠定了理论基础。以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的多方安全计算技术为基础,结合联邦学习、可信计算,数据脱敏和差分隐私等基于明文的数据隐私保护技术和区块链存证技术,华控清交开发创建了一套密文计算和明文计算相结合的隐私计算技术体系,能够同时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和“规定用途和用量”,可用于支撑数据要素市场和建设数据互联、融合与流通的基础设施。
如果用 “数据打电话”对数据实现生产要素化的蓝图进行比喻。那么客户端数据服务(DS)就如同“电话机”,DS将遍布每个提供或使用数据特定使用权的社会个体,隐私计算服务就如同“程控交换机”,在“电话机”和“程控交换机”之间流动的是计算因子 - 数据的密文碎片,本身不承载任何可以“看见”的信息。“程控交换机”和“程控交换机”之间还将连接成一张多维立体的国家数据网,可以连接每一个社会个体。
未来数据互联、融合和流通的基础设施,将与国家“新基建”战略有机整合,是基于合约的隐私计算技术、算力和通讯带宽的结合体,旨在促进国家数据要素交易流通,成为国家对数据要素进行有效监测、管理和调控的“神经系统”。
基于合约的隐私计算技术将有助于培育社会化数据闭环,真正打消数据价值链的不同环节对数据归属、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顾虑,为数据融合、为数据参与社会化大生产、为数据真正成为生产要素奠定技术基础,整个社会范围内将逐渐形成全新的数据生态。
小结数据成为生产要素是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必需和必然,而明文数据的特性使得它目前还不是法律和金融意义上的资产;通过多方安全计算等隐私计算技术,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和“规定用途与用量”,为数据真正成为法律和金融意义上资产,并且进一步与资本市场紧密结合奠定技术基础。建设数据在“可用不可见”的前提下按照计算合约进行互联、共享、融合与交易流通的基础设施,使之成为国家未来对数据要素进行有效监测、管理和宏观调控的“神经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