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东劝人方》

戊戌年十一月廿心境平和宁静,感悟我们生活中的确有很多麻烦都是由己而起。对所有的事都执着,对所有的烦恼都招惹,即使早已风平浪静,我们还要坚持,正所谓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烦恼痛苦也因此而来。心静能化解很多的矛盾。很多的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佛的很多境界需要自己去悟,去修心佛陀教化众生要抛弃妄念执着,进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状态!“说”这一行为本身需要一个妄念才能实行,所以不可说!佛陀有这么多经书,这么多语录就是为了教化众生不得已而为之,故禅宗讲求不执着于文字就是这个道理。

以佛教的见地反观,我们生活中的确有很多麻烦都是由己而起。对所有的事都执着,对所有的烦恼都招惹,即使早已风平浪静,我们还要坚持,正所谓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烦恼痛苦也因此而来。心静能化解很多的矛盾。

心烦不用解释,也是统括性最强的。其实,耳烦、眼烦最后都会归到心烦上来。即使眼不见,耳不听,心不烦,但也有不噪耳、不眩眼的纯粹的心烦。心烦的“烦源”特别丰富。现代社会,烦心事儿少不了。生计的操劳,学业的繁重,职场的竞争,亲友的误解,他人的嫉妒,等等,都会令人烦心。

其实,我们来到这个世上,要想不被烦,是不可能的。问题是这烦来自何处何人,这烦是否是人们愿意接受的。

当然有时候,烦原不是外物或他人之影响。而是自身的心境。究其因,不外是欲望过多,追求过繁。样样都想得到,什么都不能舍弃,你就得做名缰利锁的奴隶,就会自制其烦。事烦心不烦,才是真功夫。烦事人人有,放下自然无。

内心的平静,心静是一种境界,是精神与灵魂的平静,一个人要做到心静,必须有丰富渊博的知识与善于使自己在浮躁或混乱的表面现象中保持自我。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由唐代玄奘法师所译,尽得禅宗精髓!

佛家讲“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这句话基本要阐述的是万物本空的理念不要对万物起执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使得谈空却又恋空,其实恋取世事和恋空并无分别,同样是执取而不放。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是人们虚妄产生的幻觉。色即是空,使人们认识到事物的现象,认识到诸多的苦和烦恼都是虚妄产生的空即是色,则由事物的共性,因缘关系,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善恶循环所谓: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劝人向善的基础。

《颐性歌》莫要愁,莫要愁,前生定数岂能由。贫穷枉抱贫穷恨,富贵空劳富贵忧。无定鸟,不系舟,识破任优游。

《莫恼歌》莫要恼,莫要恼,烦恼之人容易老。世间万事怎能全,可叹痴人愁不了。任富与王侯,年年处处埋荒草。放着快活不会享,何若自己寻烦恼。

救众十德,善无穷尽

一、与人为善

二、爱敬存心

三、成人之美

四、劝人为善

五、救人危急

六、兴建大利

七、舍财作福

八、护持正法

九、敬重尊长

十、爱惜物命

山中自有千年树,世上难逢百岁人。

力微休负重,言轻莫劝人。

无钱莫入众,遭难莫寻亲。

平生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

士者国之宝,儒为席上珍。

若要断酒法,醒眼看醉人。

人穷莫入众,言轻莫劝人。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这是佛家劝人改恶从善的话语。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决心改过,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儒家把和谐导向社会理想,道家把和谐导向事物本源,佛家则把和谐导向内心世界。佛家认为,境由心生,内心平和,见事皆和。禅宗有云:心险佛众生,平等众生佛心中若无佛,向何处求佛?众生皆有佛性。

依山傍水房数间,兴业安然,住也安然。一条耕牛半顷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夜晚妻子话灯前,今也谈谈,古也谈谈。日上三竿尤乃眠,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醒世歌》

南来北往走西东,看得浮生总是空。

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杳杳在其中。

日也空,月也空,来来往往有何功。

田也空,地也空,换了多少主人翁。

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在手中。

妻也空,了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

大藏经中空是色,般若经中色是空,

朝走西来暮走东,人生恰是采花蜂。

采得百花成蜜后,到头辛苦一场空。

夜深听罢三更鼓,翻身不觉五更从。

从头仔细思量看,便是南柯一梦中。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