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章 准备知识

1 集合与逻辑记号

概念介绍:

集合:由确定的一些对象汇集的总体

元素:组成集合的对象

集合中元素是唯一的

x是集合E的元素记为:x \in E ,读作x属于E

y不是集合E的元素记为:y \notin E,读作y不属于E

如果集合E的任何元素都是集合F的元素,那么称EF子集,记为E \subset F,读作E包含于F

E \subset F\ and \ F \subset E,那么E,F相等,记为E=F

空集合:不含任何元素,记为\varnothing\varnothing \subset E,其中E为任意集合。

常用集合:

N:自然数集合

Z:整数集合 Z_+:非负整数集合

Q:有理数集合 Q_+:非负有理数集合

R:实数集合 R_+:非负实数集合

C:复数集合

集合可以通过罗列元素或者指出元素应该满足条件来给出或者指出其元素应该满足的条件等办法来给出。

例如\{1,2,3,4,5 \}\{X \in R | x > 3 \}

还会经常遇到以下形式的实数集的子集:

闭区间:[a,b]=\{x \in R | a \le x \le b \}

开区间:(a,b)=\{x \in R | a < x < b \}

左闭右开区间:[a,b)=\{x \in R | a \le x < b \}

左开右闭区间:(a,b]=\{x \in R | a < x \le b \}

集合的运算:

并集:E \cup F,表示两个集合的并集,即两个集合中所有元素的集合

交集:E \cap F,表示两个集合的交集,即两个集合中相同元素的集合

差集:E \verb|\| F,表示属于E但是不属于F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逻辑符号:

\alpha , \beta是两个推断,如果当\alpha成立,则\beta一定成立,则称为\alpha能够推出\beta,或者\alpha蕴含\beta,记为\alpha \Rightarrow \beta

\alpha \Rightarrow \beta\beta \Rightarrow \alpha,则称\alpha\beta等价,或者说\alpha\beta互为充分必要条件,记为\alpha \Leftrightarrow \beta

(\exists x \in E)(\alpha(x)):存在x \in E满足\alpha(x)成立

(\forall x \in E)(\beta(x)):任意x \in E满足\beta(x)成立

2 函数与映射

DE都是集合,把D的元素与E的元素之间的对应关系f叫做一个映射

按照这种对应关系,对于集合D中的任意一个元素\xi,有E中的唯一的一个元素\eta与之对应,记为:f: D \rightarrow E

f: D \rightarrow E是一个映射,A \subset D,B \subset E,集合f(A)={f(x)|x\in A}(\subset E)叫做集合A经过映射f的像集,集合f^{-1}(B)={x|f(x) \in B}(\subset D)叫做集合B关于映射f的原像集。

如果D \subset R,E=R,那么从DE的映射就是通常的一元函数。

例1:圆的面积S是半径r的函数:
S=\pi r^2
在这里D=R_+,E=R,对应关系由一个代数运算式子来表示。

例2:符号函数(Heviside函数)
H(x)=\left \{ \begin{matrix} -1 & x<0\\ 0 & x=0\\ 1 & x>0\\ \end{matrix}\right.
例3:狄里克莱(Direchlet)函数
D(x)=\left\{\begin{matrix} 1 & x \in \text{有理数}\\ 0 & x \in \text{无理数}\\ \end{matrix}\right.
f: D \rightarrow E是一个映射,g: G \rightarrow H也是一个映射。如果f(D) \in G,那么从\xi \in D开始,相继经过f,g的作用,就能够得到g(f(\xi)),这样的对应关系:\xi \rightarrow g(f(\xi)),也是一个映射,称为gf的复合,记为g \circ f,也就是gf的复合,定义为
g \circ f : D \rightarrow H \ \ \ \ \xi \rightarrow g(f(\xi))
例4f(x)=x^2,g(x)=sinx,则有
g \circ f(x)=sinx^2,f \circ g(x) = sin^2x

3 连加符号\sum与连乘符号\prod

\sum_{i=1}^n x_i = x_1 + x_2 + ... + x_n

\prod_{i=1}^n x_i = x_1x_2\cdot\cdot\cdot x_n

例5:二项式定理可表示为:
(a+b)^n = \sum_{i=0}^n \begin{pmatrix} n \\ i \end{pmatrix} a^i b^{n-i}
其中
\begin{pmatrix} n \\ k \end{pmatrix} = \frac {n!} {k!(n-k)!}
例6:计算\sum_{k=1}^n(k^p-(k-1)^p)
\sum_{k=1}^n (k^p-(k-1)^p)=(1^p-0^p)+(2^p-1^p)+...+(n^p-(n-1)^p)=n^p
性质:
\sum_{i=1}^n (x_i+y_i)=\sum_{i=1}^nx_i+\sum_{i=1}^ny_i

\sum_{i=1}^n (\lambda z_i) = \lambda\sum_{i=1}^nz_i

例7:存在恒等式k^2-(k-1)^2=2k-1,则将k=1,2,...,n等式相加:
\sum_{k=1}^n(k^2-(k-1)^2) = 2\sum_{k=1}^n k-\sum_{k=1}^n1
例6可使得上式变成:
n^2=2\sum_{k=1}^nk-\sum_{k=1}^n1
可推出:
\sum_{k=1}^nk= \frac {1} {2} n^2 + \frac {1} {2} n = \frac {n(n+1)} {2}
这就是自然数求和公式。

例8:存在恒等式(k^3-(k-1)^3)=3 k^2 - 3 k+1,可得:
\sum_{k=1}^n(k^3-(k-1)^3)=3\sum_{k=1}^nk^2-3\sum_{k=1}^nk+\sum_{k=1}^n1
例7类似,可推导出
n^3=3\sum_{k=1}^nk^2-3(\frac{1}{2}n^2+\frac{1}{2}n)+n
然后得到自然数平方和公式:
\sum_{k=1}^nk^2=\frac{1}{3}n^3+\frac{1}{2}n^2+\frac{1}{6}n=\frac{n(n+1)(2n+1)}{6}
类似根据恒等式k^4-(k-1)^4=4k^3-6k^2+4k-1可得自然数立方和公式:
\sum_{k=1}^nk^3=(\frac{n(n+1)}{2})^2

结论

\sum_{k=1}^nk^p可以表示成np+1次多项式,最高项系数为\frac {1} {p+1},常数项为0,即
\sum_{k=1}^nk^p= \frac {1} {p+1} n^{p+1} + c_1n^p+c_2n^{p-1}+...+c_pn
对于给定的p,上面公式中的系数c_1,c_2,...,c_p都可以具体算出,此处不加赘述。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