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的时候,应微软的邀请,代表简书去围观了微软小冰的媒体沟通会。提到小冰,绕不开的就是人工智能。自从alphaGo以后,人工智能被顶到了风口浪尖上,没有人工智能的未来似乎都是不完整的。可是,人工智能究竟是什么?是否真的可以替代掉人类作业?小冰的突破和发展,也给了我一些思考。
这次的主题是“AI创造”,在高新技术行业,人工智能被吵得很火,办个晚会,没有机器人跳舞,都是落后的了。微软小冰,和我们普遍认知的人工智能,有什么样的差异呢?
沟通会上,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副院长、微软小冰全球负责人李笛公布了小冰在创造领域的最新进展。
小冰的数据是惊人的,无论从用户数量、活跃度和交互流量来看,微软小冰均是目前全球最大规模流量的对话式人工智能产品(Conversational AI)。截至2017年4月,微软小冰已拥有超过1亿用户,累计对话量超过300亿,平均单次对话轮数(CPS)达到23。微软小冰团队部署于四个国家(中国、日本、美国和印度),在14个平台上与用户进行交互,包括中国大陆地区的微信、QQ、微博,美国地区的Facebook Messenger,以及日本地区的LINE等。除上述第三方平台外,微软小冰亦已全面内置于中文版Windows 10操作系统中。
李笛先生也分享了:微软小冰采用基于情感计算框架的创造模型,可通用地完成诗歌、歌词和财经评论的创造。简单来说,小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模仿人的思考方式,来进行情感的表达。
在现场,亲眼看见小冰在不到20秒内根据我上传的图片,作了一首诗,虽然,还是会有一部分会有点生硬,但已经达到了基本的作诗水准。
为什么小冰可以作诗,或者说小冰为何会去突破作诗这样的能力。也算是第一次听到李笛先生深度解读了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博士的《人工智能创造的三个原则》。
“AI创造”的三个原则是:
人工智能创造的主体,须是兼具IQ与EQ的综合体,而不仅仅是具有IQ。
人工智能创造的产物,须能成为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作品,而不仅仅是某种技术中间状态的成果。
人工智能创造的过程,须对应人类某种富有创造力的行为,而不是对人类劳动的简单替代(如工业机械臂那样的“人工智能制造”)。
人工智能是否能够创造,一直业界是探讨的话题。其关键问题之一,是如何使人工智能能够模拟人类,进行独创性的内容生产,并不断通过学习提高自身创造水平。看起来,微软小冰已在这方面取得一定突破。
而小冰的这一突破,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像人类自己一样,小冰的学习和进化经历从模仿、创造,到大规模生产的三个阶段。
在模仿阶段,即表象创造,是通过领先技术和大数据的综合运用,使人工智能能够拟合出类似于人类创造的产物。同时,拟合创造的产物能够具备相对固定的风格。评价标准:人工智能拟合的产物水平无法被人类察觉分辨,或具备可与人类水平相当的表象。由小冰创作的诗歌,曾以化名向多家网络及平面媒体投稿并获得录用,目前除微软自行披露的一些样例外,其他AI诗作尚未被人类读者察觉。
创造阶段,即内涵创造,通过对现有目标领域人类创造者的学习,使人工智能可进行具有独创性的工作。进而,不断提高创造产物中人工智能的独创比例。评价标准:人工智能独创性的内容,在创造产物中的比例达到50%以上。
大规模生产阶段,发挥人工智能优势,进行大规模的创造生产。同时,通过产品实际投放市场后得到的“技术-产品-用户”回路,促进人工智能创造能力的加速进化。
这样的进化,也让它的商业化之路变得有更大的价值产生,举个例子,我们现在碰到的智能客服,绝大部分是基于关键词做的自动回复,但是从小冰的发展来看,它不再是基于简简单单的关键词回复,而是会根据用户的问题进行建议和引导,从而带来更多的购买。这样一种模式意味着,未来,基础的在线客服将会被逐步替代掉,人工客服将投入到个性化服务当中去。
既然小冰这么厉害,未来是不是会有战胜人类或者替代人类的可能性呢?小冰给了我们答案,人工智能不是在替代人类,而是作为一种协助,让人类可以从基础水平的作业中抽身出来,让人类可以有更多的学习方式的尝试与探索。
作为对人工智能充满好奇的人,也对小冰八月份的发布会充满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