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型”思维与“成长型”思维

今天继续阅读张祥云教授的《道理与功夫》第五章。成长:人文教育价值思维。张教授谈到两种思维,我认为张教授直指了教育的根本思维。教育是为了人的成长。关于这两种思维,我并不陌生,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成功学在我国大行其道。陈安之、徐鹤宁、刘一秒这些人的名字曾经红极一时,姬剑晶更是把魔爪伸向了孩子。这些人的存在正是配合了当代人渴望成功而又想走捷径的心理。

书中指出,成功型思维的人,将成功视为唯一价值,把人自身当成追求成功的“工具”,忽略,无视,乃至蔑视人的内在成长和收获。成功型思维注重外在目标的实现;注重外在他人的期待;注重当下快速而有效的获得“成功”。它是结果导向,目标单一的。

我在想:如果我们的小学教育以这样的思维主导学生发展,对于成长中孩子将会带来什么结果,我不敢想。因为众所周知,科学家爱因斯坦三岁还不会说话,小时候做个小板凳都被嘲笑;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被老师嫌弃笨蛋一个,勒令其退学;物理学家牛顿小时候学习成绩平平无奇。如何可以在小学就去讲成功,讲成绩,而无视人的成长。前两天刷视频,还听到有人讲中科大少年班成年后几乎无一人成大材,这些都需要教育者与家长深思。而时值今日,依然有人抱着成功型思维不放,觉得不成功,一切努力都白废,都毫无意义。这是多么可怕的想法,人的成长是一个过程,每一个当下的努力都对未来起着至关重要的做用,而成功的定义在今天也应是多元且多维的。因此,我同意张教授所倡导的成长型思维。

而关于成长型思维,我从女儿教育中早已发现,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永远对孩子充满希望,充分相信孩子,信任孩子,家长做孩子的坚强后盾,让孩子有勇气克服困难往前冲。张文质老师说:教育是慢的艺术。我们要耐心对待孩子的成长,孩子内在的成长比外在的成功更重要。

书中指出:成长型思维在根本上以人的成长为目的,自觉认定成长是人生命的基本特征,成长是人生命的本能反映,成长是人生命的发展状态。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就是实现成长。成长是持续,变量的过程;成长是自我否定的突破和超越;成长是“成人”教育的内在“把握”。成长型思维的特性是内在成长,持续发展,过程导向。

这些观点佐证我多年来在一线的实践与努力,从2003年关注生命教育以来,我就清楚的知道成全人的成长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每一届的学生都可以得到鼓励,得到欣赏,为成长为最好的自己努力。学生在这样的教育下被看见。多少调皮的孩子因为被我看见他的真心,爱心而向好向上;多少自卑的孩子因为被看见,被尊重,被鼓舞而提振信心,走向自信;还有一些成绩相对优秀,而自以为是的学生在老师的点拔下,脱离精致的利己主义,而变得自信而温和,友好而谦虚,愿意将自己的成功经验与他人分享,从中得到快乐。从而提升了自己的境界。如书中言:境界的超越带来思维的突破,境界的狭隘使聪明变成精明,而境界的提升使聪明走向智慧。

而我们要知道,知识是外求的,是学不完的;而智慧是内生的,是从心里长出来的。我所希望的是我们的学生拥有智慧,面对自己的人生做出智慧的选择。而成长型思维可以帮助我们达成以上这一切。

拥有成长型思维,让我们的心静下来,有耐心“牵着蜗牛散步”可以“静待花开”,理性的对待,尊重每一个生命当下的状态,并给予其该有的营养,给孩子的心灵安全的成长环境,我常跟孩子们开玩笑说:学习成长是你们自己的事,老师家长都无法代替,但老师知道,你们需要帮助,崔老师24小时开机为大家提供服务。我为什么要这么说,就是要让孩子确定,他是安全的,他的身后有强大的后盾支持他的成长。我也希望我们的家长们做好孩子的坚强后盾,如此,孩子们未来才会如你所愿,不可限量!!

今天跟大家分享成功型思维与成长型思维的不同。并不是要大家将两者对立起来,其实两者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您的关系。但是从根本上说持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人生更容易幸福与从容,因为在追求自我成长中一定会伴随成功与小确幸,而这些会为我们的成长锦上添花,而不会导致我们止步不前。因为成长型思维看待成功,一定是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不会纠结,不会气馁,而会生出坐看云起的淡定与从容。而这种生命状态是我所追求的,努力本身就是努力的结果,大家认为呢?评论区可以互动。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