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外表、兴趣、能力、性格上的差异明显客观存在,正视这些差异,对学校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育心理学》第四章《学习者差异与学习需要》,通过对智力概念和学习风格的讨论,可以为教师教学提供积极的帮助。
一. 智力
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天赋、能力与不足,有些学生可能存在学习或其它障碍,而有些学生却有着非凡的天赋与才能。长期以来,人们意识到不同个体在智力方面存在差异。现在,人们广为接受的一种心理测量观点认为: 智力就像自我概念一样存在于诸多方面,是不同层次的能力体系。
根据加德纳的智能理论,每个人都有八种独立的能力: 逻辑-数学、言语、音乐、空间、肢体-动觉、社交、自知以及自然观察,是为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认为,智能有其生物学基础,是一种生理心理的可能性,即为解决问题或创造有价值的产品而以特定方式加工的可能性。多元智能理论可以给教师两点重要的启示: 教师应当慎重对待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并针对每个学生制定差异化的教学;教师在教授任何学科、技能或概念时,都应采用多种恰当的方式。多元智能理论拓展了我们对能力的认识以及教学的途径。
斯腾伯格提出成功智力的三元理论,认为智力由思维过程、应对新情境以及适应环境三个部分组成,这些部分会引起智力行为的增加或减少。他的理论从认知加工的角度来理解智力: 分析性/成分性智力,包括根据成分定义的心理加工过程——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获得成分;创造性/经验性智力,指通过顿悟和自动化来应对新经验;实践性/情境性智力,指选择在一个可能成功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适应这个环境,并在必要时改造这一环境。实践性智力主要由日常生活中习得的、行动导向的缄默知识组成。
对智力的测量可以采用个别测验或团体测验的方式。智力商数(简称智商、IQ)的公式是:
智商(lQ)=心理年龄/生理年龄x100
智力测验的平均分是100,人群中大约68%的个体lQ分数在85~115之间,16%的个体得分在85分以下,还有16%的个体得分在115分以上。弗林认为,自20世纪初期以来,人们的lQ分数在不断增长,人类正在变得越来越聪明了。
二. 学习风格
多年来,心理学研究一直关注个体风格上的差异。以行为为中心的个人风格的一个重要主题是,个体在学习情境中加工信息的不同倾向——深层加工与浅层加工的差异。采用浅层加工方式的学生看重的是记住学习材料,采用深层加工方式的个体,则将学习活动看作是一种理解基本概念或意义的方法。
学习风格是指个体特有的学习与研究方式,学习偏好是个体对特定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的偏爱。学习风格和学习偏好与个体的智力或努力无关,但也会影响个体的学业表现。研究表明,学生在他们偏好的环境中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时能学的更多。
在教学中考虑学习风格具有一定的价值。首先,通过帮助学生思考自己是如何学习的,可以帮助他们发展出全面的自我监控能力和自我意识。其次,考虑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可能会帮助教师欣赏、接受和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实行差异化教学。
三. 超常和天才学生
学习中存在着面临挑战的学生,我们必须给予关注和帮助。也有特别优秀的学生,这类非常聪明、有创造性、有才华的学生通常被称为超常和天才学生。
超常学生学得轻松而快,对学过的东西记得很牢,能认识关系和理解意义,有创造性或能做些有趣的联系。教师应该对这些学生给予特别的关注,辅以适合的教育教学方式,帮助他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