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第一次近距离接触长江是15岁。
那是高一的五一假期,住在华阳的梁燕邀请我们几个同学去她家玩。吃完午饭之后,我们便到同马大堤。
同马大堤是为了防洪而建的,当时江水还没有涨起来,大堤距江边还有好一段距离。我们沿着堤坝的斜坡走着之字形,打闹欢笑。
下了大堤,走了好一段才看到江面。说实话,它并没有我想像的那样壮观,就是一条河,静静地流淌。白色的沙滩踩着很柔软。
不过,终于到了江边上还是很兴奋的,以前只是坐火车从长江大桥上呼啸而过。
后来,几个同学说有事要先回去了。我跟檀芳舍不得走,于是就留下了。当时我俩是最要好的朋友,青春期的少女简直无话不谈。
我们就一路说笑,一路唱歌,沿着江滩走了好远好远。
后来,索性把鞋子脱了,光着脚在沙滩上走。
路上,我们还发现了两个瓶子。
于是我们提议,把它们装上沙子,埋起来,当做我们友谊的见证。当时想着要是带了纸笔就好了呢!
两个小姑娘,天真又浪漫。
就这样,走啊走,也不知道说了多少话,唱了多少歌。
突然天阴下来了,呀,要变天了。
于是赶紧跑回去,已经不知道走了多远了。
对了,还得找到我们的鞋子呢 。
可是也没有做记号,不知道鞋子是脱在了哪个位置。
于是边跑边找,跑了好久都没有找到。
这时风雨欲来,我们在想,不会是已经跑过了,没有看到吧?那可怎么办!
后来又跑了好久,才看到鞋子。
我们欢呼起来,原来走了那么远呀。
穿上鞋之后,我们又继续跑起来,我们要乌云和大雨赛跑呢!
好像最后回到县城的时候天已经完全黑了。
淋没淋到雨已经记不清了。
这就是我第一次与长江的际遇,有关青春的故事。
(二)
工作的第一站是安庆,单位离长江就几百米。后来租房子,也特地租在了江边。在阳台上就能看见振风塔,晚上睡觉能听到船笛声。
傍晚下班后沿着江边走,天晴时有落日余晖撒在江面,夏天还会有绚丽的晚霞。
江边植了许多垂柳,长长的柳条仿佛美人临水照镜。
江对岸则是一片杨树林,夏天郁郁葱葱,如翠绿的水墨画,而到冬天,叶子落尽,则成了线条笔直的钢笔画。
有时周末,我会花3块钱,到对岸的林子里去玩耍。林子后面有许多油菜地和菜园,菜农们清早会把新鲜的蔬菜挑到大南门菜市场卖。
长江的水位会随着季节而变化,夏天洪峰到来的时候,江面很宽,水流速度也大,感觉水都要漫上来了。江边有台阶,夏天只用下几步,就可以到达水面,有时台阶上还有被浪冲上来的菱角,剥一个吃,还挺甜。连日大雨时,甚至每天特地去趟江边,看看水到底有没有漫上来。
冬天枯水期的时候,水位就很低了,可以沿着台阶一直往下走。走到底,再往岸上看,觉得岸上的人都好小啊。可以找个比较平的石头坐下来晒太阳发呆,看来江面来来往往的船只。有运煤和沙子的船,有装着集装箱的大货船也有大客轮,还有一些小船,甚至还有快艇。
有时我在想,哪天我会不会搭着哪艘船逆流而上呢,去看看苏东坡的赤壁,“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去看看郦道元笔下的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隐天蔽日,自非午夜亭分,不见曦月……” 唉,可惜,赤壁可以去,三峡却再也不在了。
在江边,任何时候,都会带给自己一种宁静的感觉,所谓四时皆有其美。但如果要说对长江哪个场景印象最深,那便是江月了。
第一次邂逅江月,是在一个雨后初晴的晚上。我跟室友走到迎江寺,突然抬头一看,呀,月亮出来了。我们就这样边看着月亮边往江边走。走到江边的护栏,看着天上深蓝的天空悬着一轮明月,而江面上同样有一轮月亮,并随着轻轻的浪花在柔和地晃动。突然脑中就冒出了张若虚的“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这时,再读《春江花月夜》,便能重新体会诗中之美了。
从那以后,我便经常邂逅江上的月亮。不需要诗人那么多的感慨,静静地看着,便是一种享受。
写到这里,突然想回安庆看月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