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公园,巧遇纪萍和建刚两口子,我不敢迎视;建刚一年前被诊断出胃癌,我怕看到形销骨立或戚然的面色,自己受不了,试想有几人能修炼得处大变而不惊呢?可是走近后,我发现是我想多了,俩人还那样儿,喜乐、平和、庸常、笑咪咪,一脸的人畜无害;本来我是带有悲情的,满心想着怎样不着痕迹的抚慰和温暖他们,可是他们这样大而化之、没心没肺的杵在面前,我倒放松了。
纪萍和建刚根本上就是两个很“钝感”的人,不说身体抱病这么大的事,日常生活、工作、孩子的教育中,他俩也是很粗线条的;工作中,不愠不火、不争不抢,没甚野心,但技能是杠杠的;孩子学习,别的家长都削尖脑袋打听最佳教学资源,使劲把孩子往平台上推,纪萍不,她随遇而安,不陪读,不挑辅导班,孩子学习成绩却总是前三甲;为人处世他们也不敏感,对周遭信息的刺激阈值很高,对于外界的刺激和负面的东西,要么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要么自动解读为正面的东西,他俩活人活得平平淡淡,从不大捭大阖,使太大劲,逆来顺受却不奴性,平庸却不俗气。
他俩的这种“钝感” 是一种才能和力量,钝感力强的人,你看他行为反应貌似不起眼、不上心,在生活中却总以沉静、无畏、平和的神奇姿态过得比十分聪明、拥有渊博知识的人更快乐,或者说更宁静更安稳,他们从不过分纠结,也没有成套的理论分析,做起事来行动力却强,面对挫折更有韧劲儿;这种钝感力和我们所谓“主流”价值观中追求的快速、高效、敏锐恰恰相反,仅仅是看到这个词,我相信许多人和我一样都舒了一口气,感到放松平静。
不是说得了病我们就要钝感,要“难得糊涂”的骗自己,而是面对生活中种种人的事情、物的事情、心灵情感的事情,如果钝感力足够,会不经意间,不知不觉转化事物的矛盾所在,不往更坏或者极端发展。
一直以来,我发现太多太多钝感力不够,过于聪明的人,因过于敏锐或者张力十足,反而弹性太大,拉不回来;做事纠结,百转千回、反复思量,裹足不前或错失良机;做人太敏感,旁人一句话,他会揣摩半天;人际关系太谨慎小心,因无心的一句玩笑日夜思索挖掘背后可能的暗示,搞得空气紧张、你猜我忌、人人自危;情感,过于强调平衡,非要厘清个对错、输赢,其实情感尤需钝感一点,在各种空间上给对方足够的缓冲,如果是真爱,哪里说得清楚?
钝感,不是对美丑善恶“没感觉”,不是对一切事物都迟钝、麻木;钝感力强的人表情平和,宇间舒展,生活或心灵,不会殚精竭虑算得太精,求得太满,他知道,所有能沉淀下来的事情,不是最好或更好,而是刚刚好;钝感力强的人,能学着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避免让它影响到他人,也会用比较温和的方式自己消化掉,慢慢学着对烦心事不那么敏感,做一个能在人前人后都平和乐观、让别人感到舒服的人。
《小妇人》中有一段描述,我印象深刻:
“您有脾气,妈妈? 您从来都不生气啊!”乔惊讶得暂时忘掉了悔恨;“我努力改了四十年,现在才刚刚控制住。我过去几乎每天都生气,乔,但我学会了不把它表露出来,我还希望学会不把它感觉出来,虽然可能又得花上四十年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