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蛋糕店买了一个方形面包。店员问我要不要切。为了方便携带就拒绝了。拿回来之后实在无聊就忍不住打开包装,一边刷手机一边啃。
味道像极了幼时吃过的面包。记忆的闸门似乎打开了。几岁吃过面包?完全想不起来具体是几岁了。九几年的面包还是个奢侈品,偏远地区的农村哪里会有面包卖。就算真的有这样奢侈的物品,又有几个农村人真的愿意花钱去买呢。那个时候父亲在粮站搬货,没有工资,就发一些面粉抵工资。母亲说当时很多人都在粮站干苦力,干一个月就发点面粉,面粉也不是现在这样白白粉粉的样子,都是有些发黑,有些受潮了。南方人哪里有什么做面食的手艺,大家都是对付着包饺子,没有擀面杖就用啤酒瓶子擀,擀的饺子皮很厚,肉馅又少,却不妨碍吃的热火朝天。
我哪里来的第一次吃面包呢。老家有个小小的火车站,我家就在火车站旁边。那个时候的火车速度很慢,一路开一路停。几乎每个小站都会停。不知道第一个聪明人是谁,总之后面就有越来越多附近的村民开始在火车停靠的间歇,向火车上的乘客售卖自家的橘子。橘子在那个年代也是不可多得的水果。小时候吃的都是那种花皮带麻点的,黄澄澄没有疤没有麻点个头大的橘子都是被卖出去的。留下来的个小长的不好看的才是孩子们的零食。
铁轨很高,火车就更高了。铁轨下面铺的都是大小不一的石头,卖货的人得站在高低不平的石头上给火车上的乘客看自己篮子里的橘子。个子小的妇人踮起脚可能也够不到火车的窗口。后来他们发明了工具,一根合适大小竹杆用铁丝围个圈,套上可以撑开的红色的网袋。网袋就是火车上扔下来装花生的那种袋子。卖货时为了听清楚车上的人说话,会身体紧贴着火车,然后火车突然启动时的轰隆声会震到耳朵发疼。有时候橘子递上去了,里面的人正掏钱,火车就开走了。唉!这一单亏本了。站立不稳然后摔倒撒了一篮子橘子的一定是刚卖货几天那种。别人卖了一篮子又一篮子,自己还在低头捡橘子。流程不熟,没带零钱那种也是新手。买橘子后来发展到买煮鸡蛋,提着热水壶卖开水,买生花生,熟花生,卖玉米。不过还是橘子和开水卖的好。一个带皮显得干净,一个放在热水壶里。最开始卖货也确实没有几个妇人,母亲原本就不是很外向的性格,后来在父亲的照应下才开始卖货。再后来她会和我们抱怨,今天运气不好,跑了一路个个都挥手说不要橘子。
那时能坐火车出门的人本来就不多,经济也不发达,大家普遍没什么钱。舍得花钱的人就更少了。面包是母亲带回来的。母亲没有说过是用了多少橘子才换了这个面包的。我们也不知道那个换面包的人是手头不宽裕还是口渴了,或者只是纯粹地想换换口味。总之换过来的面包是吃过的。年轻的父母把看起来完好的一半面包分给了两个年幼的孩子,自己胆战心惊的吃了另一半。还喃喃自语的说看上去不像是咬过的,可能是手撕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