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苦难和平相处,那个精神分裂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图片发自简书App

我们控制不了这个世界,可是我们能控制自己对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我们控制不了发生在我们身上的苦难,可是我们可以选择与它和平相处。

有人说,电影好像生活中的一片阿司匹林。当我们陷在无休止的学习与工作中,昏昏沉沉时,或者当我们滑进悲观消极的沙坑,在挣扎中沉沦时,有一种电影就好像这一片阿司匹林,在生活这杯水里泡腾出无数细小的阵痛颗粒,渗入我们的心灵,浸润我们的感觉。

《美丽心灵》就是这一片阿司匹林。

五十年代的普林斯顿大学,人才济济。物理学家,经济学家,数学家们许多来自这里。

约翰也是其中之一。他知道自己是天才,然而在学术论文上始终没有突破。他知道,他在寻找那个原创理论。他在不断地寻找,不段深入探索。他追着草地上觅食的鸽子画出它们的脚步路线,他在每一个不同现象里寻找内在的关联。

然而探索越多,他越是迷茫又焦虑。这时候他的室友查尔斯给了他最大的鼓励和安慰,把酒言欢一吐心事。

然后,在某一个酒吧的夜晚,几位美女款款走进来,同学们互相打趣着追求最漂亮的那一个。然而约翰却忽然发现了亚当斯密理论中的漏洞,他的灵光在许多年的积累与深入研究里得到了乍现!

于是他飞奔回去,昼夜不停地演算模拟再演算,终于完成了他的研究,创造了一个具有颠覆意义和奠基意义的理论。

然后他成为了教授,他强大的天才直觉能力让他可以发现无数细小隐秘的信息细节里的关联。

不久,他被五角大楼请去破解苏联密码,甚至,成为了一个专业解码的间谍。

于是,他在几年的工作中每一天都在废寝忘食地研究着各个重要杂志中的细节,然后凭借着自己的直觉与想象对他们解码再编码,并且每隔一段时间就把他破解出来的机密信息送到一个秘密的机构。

直到有一天,发生了枪战,他死里逃生。然后他的精神变得异常紧张,每一天都草木皆兵,战战兢兢。

他的妻子,发现了他的异常,并联系了医生。于是,在某一次演讲报告中,他被精神病医院的罗森医生带走了。

直到此时,我们才发现,原来他生命中发生的这一切,除了他的妻子,他的理论成果,其他的竟然都来自他的幻想!

我不禁赞叹他的幻想的强大逻辑和生动细节。他的头脑里自导自演了一出惊心动魄的战斗。

更加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最好的朋友,那个在他最艰难的研究生活里给了他乐趣给了他鼓励给了他安慰的室友查尔斯,竟然来自他的幻想。他从不曾拥有一个室友!

在他的幻想中,查尔斯有一个可爱的侄女,这个可爱的小女孩给了他巨大的心灵感知。

在痛苦的精神病院临床治疗后,他的病情似乎得到了控制,于是他和妻子还有刚出生的宝宝搬到了郊区的小楼房里。

每一天,妻子给他递上两颗红色的药丸还有一杯白开水。

可是,这该死的药丸控制了他的病情,却也剥夺了他的思考能力,还有性欲。他无法正常的思考演算,亦无法回应妻子对他的爱抚。

于是,他开始逃避服药,把一粒粒药丸藏进了抽屉。

直到有一天,他的幻觉又指引着他开始了新一轮的间谍工作。他又投入到了幻想中的破解苏联密码的工作中,孜孜不倦。

再一次被妻子发现后,罗森医生来了,要把他带到医院接受新一轮更强度的治疗。

然而,这一次,约翰醒觉了。他知道自己的幻觉在支配着他,控制着他,使他无法正常生活。他决定不用医学办法,而是依靠自己的内心和自我控制来进行自我约束。

妻子在无奈的痛苦,但是仍然仅存的希望里,答应了他,然后与他开始了几十年的对抗幻觉的艰难路程。

查尔斯,小女孩,还有那个带他进入间谍工作的帕彻尔,不停地进入他的头脑,与他对话,指挥他工作。

然而,约翰不再像以前那样放任自己被他们控制,他开始逃避他们,故意不去理会他们。

他强迫自己,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他的儿子都长大了,进了哈弗大学。然而小女孩还没有长大。他已经老了,白发苍苍。然而他幻想的那个最好的朋友查尔斯却还是那么年轻。

他知道,这一切都是幻觉。可是既然我不能赶走他们,那么我可以控制自己不去理会,不去放任自己的幻觉发展。

他说,这种感觉就好像一个节食的人,控制着自己不去吃饭一样。说得仿佛稀松平常,然而他为此却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慢慢尝试着与这些幻觉和平相处。

你们还在那里,可是,我知道你们都不是真的,所以我不去和你们对话,不去理会。

即便查尔斯,那个最好的朋友。他说,自己有时候多么希望还可以和查尔斯聊聊天啊。

这一刻,我心酸不已。即便查尔斯是假的,可是他曾经给了自己巨大的安慰和最贴心温暖的陪伴。即便那来自自己的内心。可是那的确是一个最亲密的朋友,只因为他存在于幻觉,我便此生不能再与他对话。

这种控制,大于节食,大于戒烟戒酒。因为,那是一份心底的慰藉,被生生夺走。

幻觉如果消失了,他是一个正常的伟大的数学家,这一点不难,他毕竟是个天才。然而难的是,他克制着自己与幻觉和平相处,并且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哪些是真实哪些是幻觉,在不断的自我否定和自我重建里举步维艰。

所以,他的走路姿势才那么蹒跚不正常。那走姿何尝不是他心路历程里的脚步,扭曲,不自信,缓慢,艰难。

然而,他战胜了自己。直到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年逾古稀,他依然没有彻底甩掉他的幻想。可是,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靠着自己的一步一步克制,走出了自己的困境。

瑞士斯德哥尔摩颁奖典礼上,他说,是爱情这个巨大的逻辑给了他成功的可能。这一切,归功于当年妻子那个正确的决定,相信他,给了他一次重塑自我的机会。

这一颗美丽的心灵,可以自己创造一个完整的血肉丰满的幻想世界,亦可以用强大的意念重新控制自我回到现实。

补充一句,他创造的理论就是今天经济学中大家耳熟能详的,纳什均衡。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关于注意力,我分别输出过几篇思考: 20161103 每日思考 “别人在收割你的注意力” 20161120 每日思...
    逄格亮阅读 299评论 0 0
  • 空阁独赏梅 放眼黄金桂 年复一年君不归 凭妾任心累 君言三年归 十年仍不回 寒风泯酒强作醉 斯人独守谁 何日归,何...
    WOTOW阅读 269评论 0 0
  • 何必把自己逼那么紧 没有确切的正事 一切都是正事 一切都不是正事 聪明的人 懂得无视 无意义的琐事 我也不知道 何...
    俏奇阅读 265评论 0 0
  • 文|苏诉 “2002年全年,《聚焦》团队刊登了近600篇有关这一丑闻的报道,波士顿大主教管区内有249个神父和教友...
    苏诉阅读 371评论 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