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汉语含系词“是”的判断句的产生及其来源,国内外学术界已做了较多的研究,但至今,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说法不一。
刘斐在《〈论语〉中“是”的用法》中指出,《论语》中“是“字共出现60次, 有作指示代词, 表“对的、正确的”之义和作系词等不同用法,他在充分参考前贤论著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中的“是”字应视为作系词。
回敬娴在《古汉语系词“是”的产生》中谈到,《诗经》中存在系词“是”的说法,虽然其用例很少,但是这正是“是”在后来被广泛用作系词的源头。因此,他认为“是”作为判断词,即系词,最早始于《诗经》时期。
吴峥嵘认为,系词“是”是由指示代词“是”发展而来的。“是”处于主谓之间复指主语的时候,在语法和语义上都并非必不可少,它的使用价值体现在语用上,正因如此它就有可能被重新分析,从而一步一步地发展为系词。他在经过一番论证后,总结说,原有的无系词判断句在表达上受到了限制,客观上也需要有一个判断标记。“是”的出现满足了这一需要,它首先是在这样一些如果缺少系词表达上就受到限制的情况中成为必要的。 再一步一步地扩大影响,最后才发展为汉语判断句中不可缺少的系词的。
梁冬青通过对六种先秦时期的出土文献中“是”字的用法做了研究后,认为出土文献“是是”句中第二个“是”字不是系词,而是副词。他指出把出土文献“是是”句中第二个“是”字理解为系词,有些仓促,容易违背语言发展的社会性系统性,在没有新的出土文献资料出世之前,“是是”句中第二个“是”字还是应该理解为“寔”,副词,用在谓语前,充当状语,对事实的真实性,对动作行为或事态进行强调。根据不同的情况,它可用,也可不用;可放在代词“是”之后,也可放在普通名词之后;可用于判断句,也可用于非判断句。
毛玉玲根据战国时期出土的竹简,并结合词义引申,提出了“是”字用作判断词始于先秦时期的观点。并且从“是”字的意义及语法特点,提出辨别判断词“是”和指示代词“是”的方法。又指出,“是”字用作判断词,虽在先秦已萌芽,但毕竟还是少数,其主要用法是指示代词。两汉“是”字用作判断词,有较大发展,但还没有居主要地位,其主要用法仍是指示代词。所以不要随意把指示代词“是”看成是判断词“是”,也不要断然否认先秦时期有判断词“是”的用法。
陈双新在评价、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金文材料及相关文献对系词“是”的起源问题再做探讨,认为系词“是”表示与确认意义、在句中修饰名词谓语的副词“是”是一脉相承的。他指出,“是”在西周时,已用为副词和指示代词,东周时这两种用法都很常见,“是”字很早就出现的副词用法直接导致系词“是”的产生,而它的副词用法本身又是受到更早期相同用法的其他词的影响。
朱城针对“是是”连用的后一“是”字不是系词而是副词的观点提出了异议。他认为“是是”连用的后一“是”字可用做系词,但不能一概而论。大致说来,当它用于判断句中,应为系词;当它用于叙述句中,则是副词。他支持“是”作系词在先秦已经萌芽的看法。从而认定,出土文献中“是是”句中第二个“是”在名谓句里只能是系词而不是副词。
冯胜利提出,上古汉语判断句的构成,其主谓之间必有一固定的语音停顿。根据这一分析,“是”的来源及其发展可以得到较为理想的解释:在日趋增多的新型判断句中,亦即[S1,S2……是predicate] 的结构中, 主语位置上“是”的指代功能不断弱化。“是”的弱化导致了主谓之间“停顿”形式的逐渐消失。最后,越来越多的副词先后出现在弱化了的“是” 之前。“停顿”终于让位给了“是”,“是”由此而变为系词。他认为,作为指示代词,“是”在判断句中是必需的。由于“是”和“此”之间的竞争,在先秦文献中,“此”没有“是”常用,在判断句要求有指示代词的语境中,“此”的频率远远低于“是”。
关于到底“是”的系词用法是后起的、还是先秦就有的争论,郭锡良先生就系词“是”产生时代和来源论争中所涉及的方法谈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五六十年代发表的几篇讨论系词的文章,大多材料丰富,论述比较深入,对系词的历史研究有所推进,七八十年代讨论系词的文章,进展不大,有的在方法论上存在不少问题。郭锡良先生认为应该承认系词“是”在西汉时期(或战国末期)就已经产生,但是到六朝时期这种用系词“是”的判断句新形式才在口语中取代不用系词的旧形式。系词“是”来源于表复指的指示代词“是”,但是应该承认演变成系词,曾受了形容词“是”的影响。
从以上各位学者对“是”的研究成果来看,我们可以总结出:
1、吴峥嵘、冯胜利,和郭锡良基本上支持系词“是”是由指示代词“是”发展而来的观点;
2、梁冬青则认为出土文献“是是”句中第二个“是”字不是系词,而是副词;
3、刘斐、毛玉玲认为“是”字用作判断词始于先秦时期,但是“是”字用于指示代词或判断词应该具体分析;
4、回敬娴、朱城基本上支持“是”作系词在先秦已经萌芽的看法,认为“是”只能是系词。
5、陈双新认为系词“是”表示与确认意义、在句中修饰名词谓语的副词“是”是一脉相承的。
我支持郭锡良先生的观点:系词“是”来源于先秦时代,是由指示代词“是”发展而来的,它演变成系词,曾受了形容词“是”的影响。对于系词“是”的用法,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时代、用法、意义等因素来判定,不能随意把指示代词“是”看成是系词“是”。
参考文献:
1.冯胜利 2003,古汉语判断句中的系词,汪维辉译,《古汉语研究》第1期
2.郭锡良1990/2005,关于系词“是”产生时代和来源论争的几点认识,《汉语史论集》(增补本)
3.回敬娴 2006,古汉语系词“是”的产生,《科教文汇》(上半月刊)
4.梁冬青2002,出土文献“是是”句新解,《中国语文》第2期
5. 梁冬青2007,出土文献“是是”句的再探讨,《古汉语研究》第1期
6. 毛玉玲1994,判断词“是”和指示代词“是”的再探讨,《云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第3期
7.吴峥嵘2005,系词“是”的成因再探,《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4期
8.朱诚2004,出土文献“是是”连用后一“是”字的训释问题,《古汉语研究》第4期
9. 陈双新1996,关于系词“是”起源的再讨论,《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第3期
10.刘 斐 2008,《论语》中“是”的用法,《襄樊学院学报》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