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190,6-3-3,滕文公章句下3-3》
今天是丙申年辛丑月丁未日,腊月廿二,2017年1月20日星期五。今日大寒一候。
大寒一候,鸡乳。鸡,水畜也。得阳气而卵育,故云乳。
花信風,款冬穿陂。按字書,款叩也,求通也。款冬之苞,方至隂之時萌動,求微陽之通,所以有款冬之名。見其鬆脆而穿堅陂,柔能勝剛者也。五行之序,木克土,豈謂此類乎。
去年此时买了这本《时令如花-七十二候·花信风》,随候记录,既习节气,又识花木,一举两得。
一晃眼,一年了。
【"出疆必载质,何也?"
曰:"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哉?"】
一.周霄的第三问。
周霄第一问是"古代的君子做官吗?"
周霄第二问是"三个月没有工作就去安慰他,是不是太急了?"
这次他的问题是"每离开一个国家的时候,事先就备好拜见另一个国家君主的礼物,这么急迫地要获得君主的任用吗?如果不是出于这个原因,又是为何呢?"
孟子说,"士之仕也",士,相当于现代的读书人。
二.什么是读书人?
读书人,这是师父的术语,大约有一些区别于一般教书匠性质的学者以及现代意义上的犬儒主义知识分子的意味。
读书人,是这样一类人:高扬着理想旗帜和强烈的使命意识、敢于运用理性进行独立思考的人。
师父也用另一词:赤子之心。指我们的生活中,那些历经风雨却仍然怀有赤子之心的人。孟子称这样的人为豪杰。豪,是才德杰出的人;杰,是自拨于流俗的人。
读书人三个字,经师父这样说出来,确有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新气象。
三.谋道与谋食。
孟子说,读书人做官的目的是为了行道,这就好比农夫耕田为了谋食一样自然。
这个意思来自《论语》中孔子的话:君子谋道不谋食。
吃穿住行,固然是人人都有的具体生活,但是,山珍海味别墅洋房并不是生活意义本身,如果是普通人追求这些倒也情有可原,但是,如果你立志做一个读书人,孔子说,你就不能停留在这个区域而自足了,你需要接着再向上进发,进入道的境域之内。那是怎样的一种境域呢?在那里,有一样与众不同的东西需要思考,即,赋予生活以"死亡也摧毁不尽的意义"。
四.农夫和士。
两者有一致的地方:见君不可无贽,好比耕田不能没有农具一样。作为农夫,既使到了远方,还是要靠耕田生活,耕田就要用到农具,哪有离了本土就不用农具耕田的道理吗?同理,读书人,就算出了国,还是要出仕行道,出仕就需要用以见面礼的"贽",那么,哪有出国而不带上"贽"的逻辑呢?
六.理想有什么用?
按上述所论,"读书人"的面目是不是过于模糊了?读书人的理想是不是太笼统了?有没有切近一点儿的理想呢?比如说从事的工作、收入、房子、婚姻这些?关于理想这个问题,每个人的理解差异较大。好在,这是选择题,不是是非题。我的理解是,每一样具体的人生课题,你得为它们找到最终的统一,这是你的责任。正如曾国藩先生所说的"内持定见,六辔在手"。六匹马撒开腿儿狂奔,如果拉的是你的人生,要不要管好它们呢?这时候,如何统一步调呢?这就是前面所说的最终的统一问题。而当人们要去着手解决这个全体的问题时,就!不!能!具!体!一具体必乱。这时侯,那个被我们抱怨为"面目模糊"、"太笼统"、"不具体"的理!想!方显出弥足珍贵的价值。
由上可知,"君子谋道不谋食",并不是因为比一般人不靠谱才去思考理想问题,恰恰相反,那是因为,他们比一般人更懂得全体意义的价值。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译注》杨伯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