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常听老师和家长的教诲,告诉我要努力、要付出,因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于是我便埋头去做,认为我的收获是会和我的付出成正比的,然而,随着我不断地升学、考试,有些观念被改变了,我看到很多平时学习成绩优异的朋友,却因为在重要考试时候失利而与重点学校插肩而过,而有些平时吊儿郎当的学生却在父母的“帮助”下一路升学无忧。
我那时候是第一次意识到原来社会存在着这么多不公,所谓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就是个笑话,于是我调侃着:能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便是一件幸运的事儿了。
不要强求着能有上天能给你多大的恩赐,你的付出能有回报,真的已经很幸运了。
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嘲笑着“努力”和“付出”,认为它们不过是那些“书呆子”的修饰词。
然而呢,在去年暑假,我决心要改变自己后,至今,一年多了。我渐渐从那个不懂事只知道打游戏,过着腐朽生活的“小孩子”成长为朋友口中“靠得住的朋友”。
有朋友曾问我:
你上半年经历了什么,让你发生这么大改变?
我当时呆了一瞬,你要是真问我是哪一天忽然改变的,我真的无法回答。
我只是记得2015年的寒冬,我日复一日的走在求学的路上,熬过了无数个迷茫、焦虑的夜晚,多少次在面对畏惧时选择了跨越而非逃避。
我从来不相信英雄是天生的,我只相信真正的强者是一种沉淀。
一种埋藏在厚土下的蓄力,一种凝息在深潭中的坚毅。
他的成就是在平淡如水的每一日,一锤一锤锻造出的。
其实我知道很多人想寻求一种方法能让他忽然觉悟,并由此改变,我曾经也这么幻想过,然而这不是虚拟世界,不是你掉到某个山洞里,捡了一本武功书由此就可以独步天下。
真实的世界是你得努力、你得付出,就算如此你也不一定能得到回报,甚至可能更糟。
那么怎么办?
电影《新流星蝴蝶剑》主题曲有这么一段歌词:
如果失去是苦
你还怕不怕付出
如果坠落是苦
你还要不要幸福
如果迷乱是苦
再开始还是结束
很多事情很可能我们一开始就是错的,做的再多也只是错上加错,也有些事情确实是我们付出不够,时间沉淀的不够多,所以我们得继续做。
我爱错过人,也做错过选择,走错过路,也用错过方法。
说一个我学英语的事儿吧。
我之前总是听人们说:
你看,你开始背单词不要贪图背的多,贪多嚼不烂,我们要背的牢,背的少没有关系,你今天背10个单词,只要你坚持背,100天就能背1千个了。
于是我就相信了他们的话,每天背二、三十个,把背单词当成一种“修生养性”的练习了......
效果呢?毫无长进。
后来我又听说了一个方法:
你看,光背单词多枯燥,你可以把他们放进文章里来学习,这样会加深映像,你可以通过读英文原著来记单词。
于是我就去读原著,读了好几本英文童话书......单词量没怎么涨,人倒是一时间充满了不少童心......
我尝试了很多“轻松”“有趣”的方法,最终都一无所获,我当时有点无奈,我心里想:
难度我真的只能靠死记硬背了么?这种方法多么笨拙啊。
但是后来看过几个英语大牛的分享,他们都提到了最开始的入门方法就是死记硬背。
我当时琢磨了一番,最后长叹一气:背!
于是我抱起了厚厚的单词字典,啊,不,是单词书,从10月底到11月中旬,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将一本包含2600个词汇的单词书背了不下5遍,最后我掌握了7、8成,也就是2000多个单词吧。
前几天我在参加托福考试的时候做阅读题的第一感受就是:
单词差不多都认识。
原来的感觉是:
what?这都是啥啥啥?算了,蒙吧......
我从原来每天背二、三十个改为每天要背500+左右的单词,开始真的很烦躁,背了忘、背了忘,但是我没别的办法,只能一遍背完再背一遍,就这样通过反反复复大量的练习,我终于在最后两轮的复习中有了“啊,这些单词都好生熟悉”的感觉,于是呢,我在短期将单词做了一个小小的突破。
(其实关于读原著学英语的方法并没有错,之前的一篇文章里我也做过分析)
其实不止是背单词,在今年我遇到过很多事,它们都是我在开始不管怎么做、怎么努力就是没效果,然而就在我快要支撑不住的时候,它们终于愿意打开一条门缝,让我探了一眼进去。
于是,对于“耕耘和收获”的关系,我又有了新的理解:
世上确实不存在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真正存在的是:最开始你要付出十分耕耘才可能得到一分收获,但是你依旧要坚持,要继续往前走,继续努力,因为在未来你终有一天会因一分耕耘而得到十分收获的。
同时,对于这个“耕耘与收获”的过程我想应该可以这样描述:
首先你要明确你的目标并确定其可行性,(这一点很重要,你不能说,我想外穿个红裤衩,满世界飞着去拯救地球,那是超人干的事,不是你),随后付出时间和努力,一路前行,当时间足够久,你终将获得回报,这不是“运气”而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