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这一门学科发展70多年来,已经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医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带大家了解一下对核磁共振技术做出过贡献的17位诺奖获得者。
Pieter Zeeman
荷兰科学家,彼得.塞曼(Pieter Zeeman),1902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获奖原因:光谱在磁场中的能级分裂现象,即塞曼效应。
Heike Kamerlingh Onnes
荷兰物理学家,昂尼斯(Heike Kamerlingh Onnes),1913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获奖原因:低温物理,特别是超导现象的发现。
Isidor Isaac Rabi
美国,拉比(Isidor Isaac Rabi),1944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获奖原因:测量原子核的磁性,探讨核力的性质、核模型的建立等方面的贡献。
Edward Purcell
美国,柏赛尔(Edward Purcell),1952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获奖原因:发现核磁共振现象(能量吸收观点);
Felix Block
美国,布洛克(Felix Block),1952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获奖原因:发现核磁共振现象(进动观点)。
Willis Eugene Lamb
美国,兰姆(Willis Eugene Lamb),1955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获奖原因:光谱结构的研究,兰姆移动定律。
Polykarp Kusch
美国,库什(Polykarp Kusch),1955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获奖原因:电子磁矩的精确测量。
Charles Hard Townes
美国,汤斯(Charles Hard Townes),1964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获奖原因:指出了金属磁共振中的奈特位移机制。
Alfred Kastler
法国,卡斯特勒(Alfred Kastler),196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获奖原因:光磁双共振技术及其实验方法。
Van Vleck
美国,范弗莱克(Van Vleck),197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获奖原因:阐明了固体磁学性能,“现代磁学之父”。
Bloembergen
美国,布洛姆啵根(Bloembergen),198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获奖原因:高分辨率光谱学。
Henry Taube
美国,陶布(Henry Taube),1983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获奖原因:金属配位化合物电子转移机理研究方面。
Norman F.Ramscy
美国,拉姆塞(Norman F.Ramscy),1989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获奖原因:化学位移理论以及交变场的方法的提出。
美国,厄恩斯特(Richard Ernst),199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获奖原因:傅里叶变换磁共振及二维高分辨率磁共振波普的重大贡献。
Kurt Wuthrich
瑞士,维特里希(Kurt Wuthrich),2002年获诺贝尔化学和生物物理学。
获奖原因:发明了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
Paul Lauterbur
美国,劳特伯(Paul Lauterbur),2003年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获奖原因:梯度场的应用及二维成像法。
Peter Mansfield
英国,曼斯菲尔德(Peter Mansfield),2003年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生。
获奖原因:磁共振成像方面的开拓性研究及其快速回波平面序列的开发。
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