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秘的角落》朱朝阳的“犯罪型人格”

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

分析“朱朝阳”的“犯罪型人格”的养成

(内含剧透)

  朱朝阳,男,初中生,电视剧《隐秘的角落》中虚拟的影视人物。朱朝阳这个人物首登场系作家紫金陈所著的推理小说《坏小孩》。

  单从小说的命名即可推敲出作者想要传达出的朱朝阳的性格特征,电视剧改编后呈现的情节虽然有所改动,对朱朝阳的刻画,始终保留了原有的“犯罪人格”。

  虽然电视剧以童话结尾,但不少“眼尖”的网友,还是从童话中窥探出了真正的结局。今天,笔者试着从电视剧中朱朝阳的犯罪心理出发,为大家深刻分析,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到底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深渊。

一、病态人格雏形

  首先,值得关注的是朱朝阳的童年成长环境。

  父母离异,父亲朱永平组建了新的家庭,对朱朝阳关心甚少。母亲周春红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工作、和领导的私会上。父母的离异让幼小的朱朝阳本能的将自己封闭起来,又因为长期缺乏家人正确的疏导和陪伴,导致朱朝阳在内心深处一点点的累积着阴暗面。

  事实上,母亲周春红是非常爱朱朝阳的。在她心里,朱朝阳一直都是她品学兼优的骄傲。但为什么,周春红和朱朝阳的相处却总是给人一种疏离感呢?那是因为周春红从来都没有想过真正去了解自己的儿子,她给的也并非朱朝阳真正需要的。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朱朝阳在幼儿时遭遇家庭分离,又未能与亲密的照顾者形成亲密关系,这是朱朝阳病态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简单来说,不管是对朱朝阳的教育还是沟通上,周春红一贯将自己成人看问题的标准强加在孩子身上,而从来没有过问过孩子真实的想法。比如在父母离异这件事上,周春红因为感情受到过伤害,她认为能够保护朱朝阳的办法就是将一切尘封起来,不去触碰,这样儿子会慢慢的忘记。

  但事实上,从第十集母子在医院的争吵中就可以看出,朱朝阳是埋怨母亲的,她认为父亲的离开是因为母亲的逼迫。会造成这样的分歧,就是因为周春红从来没有想过真正走进儿子的内心。

  再比如离异后父亲和母亲长期对朱朝阳的教育一直是互不相容的两极。母亲说:“学生应该以学习为主,交朋友是进了社会才做的事”;父亲说:“在学校要跟老师同学搞好关系,将来长大以后就是你的社会资源”。

  朱永平和周春红之所以针对同一件事会说出不同的话,主要因为两人都站在自己的人生阅历和角度上给朱朝阳意见,但是他们却忽略了朱朝阳更需要的是他们过问一句:“为什么你不喜欢和老师同学交流呀?”

  很多未成年犯罪案件中,那些因为家庭分离或破裂导致缺乏关爱,从而养成孤僻、脆弱、自卑等心理的孩子们,在长期过重的生活心理压力之下,极易受到外界或是身边人的引诱,最终堕入犯罪的深渊。

  我们要知道,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心智始终是不成熟的,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或是身边人的影响而产生一些不好的行为或是想法,这时候父母应该想办法去正确的引导他们纠正,而不是纵容,不是责骂,更不是不管不问。

——以下含剧透——

  在普普和严良出现之前,朱朝阳始终过着孤僻压抑的生活。直到那两个带着天真、善良的孩子走进朱朝阳灰暗的世界,朱朝阳的生活才有了涟漪。当然,也是因为普普和严良的出现,一步步的激发出了朱朝阳内心的魔鬼。

  很多人说朱朝阳黑化是因为普普和严良,其实不然,朱朝阳的病态人格很早便积压在自己的内心,始终没有机会发泄。随着病态人格的一天天的养成,迟早会有超负荷爆发的一天。普普和严良的出现,仅仅是催化了这一天的到来。 

二、犯罪人格初显

  事实上,从朱朝阳决心加入普普和严良,一起对付张东升开始,普普、严良甚至连张东升都变成了朱朝阳发泄心中阴暗的工具。朱朝阳第一次控制不住内心的魔鬼就直接导致了妹妹朱晶晶的死亡。

  未成年犯罪往往是因为内心的不良心理没有及时矫治和消除,从而产生外化,最终导致违法犯罪的发生。剧中朱晶晶接连不止的嘲骂变成了导火索,直接促使朱朝阳隐藏内心的病态人格一瞬间达到了质变,最终演化为犯罪。

  第一次的爆发,没有预谋、没有计划,更像是魔鬼突然涌出的那一瞬间,再也压抑不住,从而放任了悲剧的发生。但同时朱晶晶的死,也很快让朱朝阳尝到了苦头。警察的询问、继母接连的骚扰,让朱朝阳的内心开始了激烈的挣扎,最终恶魔战胜了良知。

  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朱朝阳进入了犯罪人格的第二阶段,他开始缜密的计划着一切。从老陈那里偷取相机就是朱朝阳的验证,虽然是小小的成功,但对他来说,确是找到方向后的喜悦。对于普普和严良来说,最重要的是成功勒索30万后为弟弟治病。而对朱朝阳来说,确是计划着如何让自己安然脱身。

三、犯罪人格的养成

  有人可能会质疑既然一开始就想着脱身为什么还要掺和呢?

大家不要忘记一个细节,朱晶晶的死亡,普普是在场的,从最后普普给朱朝阳的信中可以看出普普一直都知道直接导致朱晶晶死亡的人是谁。普普对于朱朝阳的来说,一直是无形的威胁。所以朱朝阳的掺和更像是假意拖延,然后伺机达到自己的目的。

  只是连朱朝阳都没想到,这一掺和,竟扯出一箩筐的是是非非。继母弟弟王立的加入,让朱朝阳措手不及,无论自己的计划如何缜密,双拳始终难敌四手。张东升替朱朝阳解决了王立,朱朝阳尝到了“借力”的甜头,开始酝酿“借刀杀人”的计划。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朱朝阳的犯罪人格凭借天才的智慧快速成长,连张东升都始料未及。直到最后,张东升才意识到原来被朱朝阳当了工具。 

  很多学者在做未成年人犯罪研究时发现,未成年犯罪心理的形成系社会环境和不良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其行为常具有情绪性和盲目性,因此未成年犯罪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预防,并转化为良性的。

  本篇文章的主人公朱朝阳第一次犯罪也带有强烈情绪性的色彩,但因为悲剧发生后,并没有人正确矫治朱朝阳的病态心理,反而最了解朱朝阳的是另一个恶魔张东升。最终朱朝阳不但没有接受到正确的引导,还在张东升的引诱下,一步步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还记得最后朱朝阳对严良说的话吗?

  “我做过最后悔的事就是给你俩开了门!”

  朱朝阳自己心里也很清楚吧,从那个时候开始,自己的犯罪人格就苏醒了。

——本篇文章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不具有任何指向性。

  未成年犯罪长久以来一直是最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在犯罪心理学中,环境、心理和行为活动是最重要的三大变量。而社会存在决定着人们的意识,未成年犯罪现象就是社会上的消极因素在一些人不良心理因素下的能动反映。因此,关注未成年的不良心理,及时矫治、引导才是关键。 

——后续,律法情怀团队会专门针对未成年犯罪领域推出一系列普法内容,敬请关注!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