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的时候,奶奶打来电话,小朋友嘴角带伤,怀疑是跟别人打架了,让我跟老师了解一下情况。
之前有过先例,跟班里新转来的同学闹过不愉快。这次先入为主地认为,又是和C同学干架了。
跟老师没了解到具体情况,先处理了伤口,等回家跟小宝面聊。
月底,年中,又是各种忙乱。明天期末考……权衡一下,加班半小时后,急匆匆回家。
对他的担心,大致是觉得他会压力太大,需要疏解一下。
果然,交谈中夹杂着浓浓的火药味。并且不太愿意多谈。
吃完饭,准备做明天的考前准备。
边准备边试探性的问他,
伤口是什么东西导致的,指甲还是别的锋利的东西?
拒绝正面回答。
看着你状态不太好,是不是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情了?
你看我像好的样子吗?
(还是有点烦躁,并且回话阴阳怪气。)
那我猜猜吧,不用你说。猜对了,你就回应我一下。
那就给你三次机会吧,猜错了就不许猜了。(终于松口,一点点渗透)
第一,是不是被老师批评了,导致心情不好?
——不是,我成绩这么好,老师怎么可能批评我。
第二,是不是要考试了,压力太大?
——不是,我准备的很充分了,怎么可能压力太大。
第三,是不是跟同学闹矛盾了?和L同学有关?(班级很能干很优秀的一位女生)
——算你猜对了一半,再奖励你两次机会吧!
……
话匣子就此打开,谈话进行了一个半小时。
基本都在聊班级里发生的事情,有些地方夸大了,有些地方自己添油加醋想象的……我就听着,应和着,好奇着。间或,给出一些引导,他有的听,有的不听。
有一小段的减压谈话,事事顺着他说,完全站在他的立场,不分缘由的认可他……
慢慢地,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觉得自己做的也有不对的地方。说自己有时候理智会被情绪控制,人容易愤怒发火,但生完气后,又看到难过,不开心。觉得自己太冲动了,需要再努力一些,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要以理服人,少一点以暴制暴……
平常给他讲的道理,虽然他嘴上不认可,却也是清晰地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并且会在反观自己的时候,主动总结说出来。
期间我跟他讲到,如果朋友们之间遇到事情,也许可以问问当事人的想法,确认对方的感受之后,再做出判断和采取行动。而不是按自己的理解,主动去替朋友“出头”。他说,他就要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这是他自己的价值观,让我不要管。我说好的,没问题。
我没有去争辩,没有让他一定要接受我的想法,按我说的去做。来日方长,给彼此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成长。
虽然没有做什么复习,但是聊了那么久,感觉到小朋友心情渐渐好起来,是比考试更重要的事情呀!况且,学习的事情,也非一朝一夕、一时半刻,咱们来日方长!
小朋友,
祝你好梦!
祝你付出都能够有收获!
不管怎么样,明天,为这一学年画下句号。
学无止境,脚比路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