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 ——爱尔兰
著名教育家提克斯说:“经验本身有价值吗?并非如此——真正有价值的是在对经验进行反思之后的智力发展。有效的学习来自于有效的反思,而非积极的经验。”
经验+反思,是最重要的知识。
世界上有所成就的人,都在日日自省:
- 今天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如何改进?
- 今天哪些地方表现突出,如何延续?
智慧的核心是如何处理经验。能够从经验中反思,能够从自己与他人的错误中学习,然后在生活实际中应用,是谓智者。
小时候,如果你和父亲下棋,会发现除非他有意让你,不然你不会看到胜利。
你咬着指甲、揪着头发,忽得一蹦老高,“想到了下一步棋该怎么走了!”,接着就陷入他所设的圈套。可他却能预知三步之外的棋局。不经意间,你的棋子一个一个被他吃掉。
父亲之所以能赢你,是因为他预先设想后面的好几步棋,经过周密的思考后,贯彻实行。
你虽失落,却越挫越勇。日久天长,臭棋篓子的你终于在与父亲赢面十之五六的对弈中有了长进,学会了预测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在心中预演过计划的每一步,以及父亲可能的回击。也许你从未刻意为之,但这便是智慧,是你运行在潜意识当中的自省,是谓“智者”。
这一点,也是许多成功人士常做的事。他们会在自己的工作中,事先预测需要花多少时间、精力、资源,事后评估相差几何,所为何因。
当你按照经验优化安排工作并取得超出预期的结果时,会发现自己的工作效率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是,自信心也越来越强。
你会慢慢发现,生活完全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久而久之,你就会不自然地想要做更多的事情。你对工作的思考会越来越完善,也越来越有创造力,你会有更深刻的洞察力,从而能够更迅速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故,自省是行为者通过自我意识来省察自己时间使用情况及效能的过程,是自我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上一章我们提到听从内心的指引,去发现灵魂的旨意。其最好办法就是检视你的人生。
带着这份独一无二的礼物,你生来就是独一无二的灵魂,你可以将这份礼物贡献给人类意识持续的动态进化过程。你可以确定的是,从你出生时开始,你的灵魂印记将开始出现在物质世界中。如果你想要发现它们是什么,请询问自己以下问题:
- 孩提时你的兴趣是什么?
- 你擅长什么?你不擅长什么?
- 你害怕做什么?
你将会很快从问题的答案中发现线索,明白你的灵魂意旨是什么。这个过程可以凭借不断深入思考实现。当然,这首当其冲是会带来认知层面的差距。
一,认知决定成就
人和人一旦产生认知差距,就会做出完全不一样的决定,最终造成不同的结局。
《认知突围》作者蔡垒磊说,认知是一套大脑内置的算法。
每个人的大脑都有一套算法,是自从出生到现在的环境投射和自主意识共同进化而成的,认知是所有行为的内在逻辑,而行为是认知能力的外在表现。
猎豹移动CEO傅盛先生的“认知管理”提到,领导人要在关键点的认知上远远超过下属;要向下级不断传递认知,保证他们的认知离自己不会太远;同时,要求每个员工对自己业务的洞察力高于他人。
那些拥有财富的人,多有追求智慧的冲动——因为他们有行动的力量。只有书本知识的人,却多半和财富无缘,因为他们缺乏行动能力。但,阅读、思考能获得明析的认知与果决的行动能力,思考、运用,进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而最大的竞争差异在于认知。那些透过现象看本质,能迅速解决问题的人,认知效率更高。按照傅盛先生的说法,要花时间,把一个事情想清楚,需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看问题。
据说,认知有8个层级,第八层级是认识到万古不变的人性与社会规律。第九层级,认识到人生的至高意义与价值。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源自于喜悦清明的闲适心境;笑对凡尘贪嗔痴怨,源自于豁达通明的认知澄慧。
这个时代,不仅拼执行,也不是组织结构管理,而是你比别人更理解一件事情,由此做出更正确的判断和更聪明的决策。基于认知的执行将容易十倍,那不是一种强烈依赖于强大的执行的状态,矛盾也会迎刃而解。
只有突破思维障碍和思维边界,才能变成不一样的人。也就是说一定要花足够多的时间在寻找和思考上:
花足够的时间去观察现象,获取大量信息后,不断在脑海里做思维推演,去判断。经过充分思考和认真研究后,制定清晰目标以及持续推进的路线图,这应该就是“战略”的全貌。
例如,我们可以经常问自己的话:
- 我的过去是给现在的我以启示呢?还是阻碍了现在的我的发展呢?
- 我有没有活在当下的情境中?现在的我已经快30岁了,但仍然和五岁时一样,会不断地经验新的东西,然而,我有没有依然凭借五岁时的生活经验而在“当下的情境”中过活呢?
你要把自己的内在和外在,与事情本身结合起来。直面痛苦和真相,才能让反思真正产生效用。这个过程就是不断的自我博弈。
人的内心,本质只会自我加强。想了一个点,会顺着这个点继续想,于是越想越觉得自己好。尤其当自傲和自卑心态作祟时,就更难挑战自我了。
所以,我们要把思维模式的训练,由刻意为之,逐渐变成一种习惯。面对困境时,多向内看,反求诸己;取得一些成绩时,多向外看,总结外在机会,警惕自傲。如此,认知能力才可精进。
而精进本身,就是认知现实能力的不断升级。即通过大量信息的不断输入,反复的思维模式训练,不断自我博弈与挑战,克服自傲与自卑心态,使其认知结构在广度与深度上充分扩展,形成一套更高维度的、完整的认知框架,最终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聪明的决策。
二,及时发现问题,修正路径
不变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里,没有以不变应万变的方法。要时刻保持着危机感,不断升级认知,时时刻刻地反思。
一个人想干什么和能干什么是两码事。所以当发现自己走错时,能及时发现问题,找准问题,抓住关键,是每个高效人士应该具备的能力,就如著名的人力资源培训专家吴甘霖博士曾经说过的:“要解决问题,首先要对问题进行正确的界定。弄清了‘问题到底是什么’就等于找准了应该瞄准的‘靶子’。否则,要么是劳而无功,要么是南辕北辙。”
要想顺利抵达自己的目的地,就必须随时检视自己的方向是否有偏差,寻找解决的办法,及时地纠正存在的问题,纠正偏查,督促并鞭策自己走好下一步。
有些事,大局既已无望,宜迅速放弃,另谋出路,不可空耗自己一生。在能干的范围内选择想干的事。
阿西莫夫是一个科普作家,同时也是一个自然科学家。一天上午,他在打字机前打字的时候,突然意识到:“我不能成为一个一流的科学家,却能够成为一个一流的科普作家。”于是,他几乎把全部的精力放在科普创作上,终于成了当代世界上最著名的科普作家。
伦琴原来学的是工程科学,在老师孔特的影响下,他做了一些有趣的物理实验。这些试验使他逐渐体会到,物理才是最适合自己的事业,后来他果然成了一名卓有成就的物理学家。
如同我们每个人都有物质追逐,为了能实现它,需得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正问题,采取灵活的方式。若在某个圈子长期出不了成绩,不如改行做更适合自己的事业。
人总是很容易被惯性思维所控制,碰到熟悉的工作,就凭经验做事。经验可使人提高效率,但也能带入歧途。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修正、察看、思考其后可能遇到的麻烦和问题。否则,我们不仅要与成功失之交臂,还可能造成很大的阻碍。
成功往往是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有很多人载了大跟头。通过对一系列问题的反省和研讨,能够对执行过程的发展情况有一个全面的、整体的了解,及时修正自身存在的偏差。
做好一件大事,就是千百次的重复做好一件事。
三,实事求是地深入思考
《搞定》3中提到深思的一条基本原则:实事求是地深入思考。
将思考的结果用便于查询的格式保存好,有利于在必要时尽可能高效的通盘考虑全部事务,开展细致的思考。
只有当我们明白自己做了什么,没做什么,才会对没做的事情心安理得。除非你不断的反复回想、左右权衡,否则你根本无从知道自己漏掉了什么事情。
前几章提到,把一切事务赶出大脑,但它并没有解除你妥善处置它们的责任。人们常常兴冲冲列出各类清单,设定了提示系统,然后就泄了劲儿,做不到像承诺的那样经常追踪和关注他们。
捕捉和明确意义(详见专辑10-11),也能创造一定价值,但如果你采用结果导向和注重行动的思维方法作出新决定,对具有战略意义的状况深思熟虑,再按部就班地完成生活和事业目标,价值不可同日而语。
你已经把自己所有关键的15个还活动外化延伸到大脑以外,还必须对它适当的关心和呵护,才能持续享受自由高效的益处。
你必须积极行动,必须明确它们在心中的意义,充分的重视,而彻底思考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比如:
如果你从来不看日程表上标注的日期,从来不看电话清单,根本不打算定期评估项目清单,那又何必列出来呢?这是需要思考的地方。
如果你在做自己的年度计划时,发现过去几个月中的状况发生了变化,就需要做一番自我明确或者跟老板和同事一起把问题理顺。
戴维.艾伦经常在做每周回顾时,会把清单上好几件事勾掉。因为,几天前就已经完成了,却一直没时间把它划掉,更别提考虑下一步干什么。
也许你上一周还热心的项目,本周就可能成为将来的项目,因为你有了新的需求;上个月日程标注要见某人,这个月可能要重新考虑了,由于近期的差旅出现了变动;电脑清单里提示要写一份提案,但是客户提出了新要求,也许就成了周一必须要完成的事。
如果,我们一时偷懒没有及时回顾思考。这些看似平常、实则重大的新情况,就会让我们陷入受害者的象限,承受本可以不必承受的巨大压力。
除了更新各项事务,深入思考还对摆正视角有帮助。
如果紧急事务让你疲于应付,各项琐事让你应接不暇、焦头烂额。那么,不妨停一停,深吸一口气,站在更高的视角总揽全局。
如果你能捕捉和明确意义,让周边事物条理化,就比较容易总揽全局。但有些时刻,如果你不能退后一步,放宽视野,仔细审视自己在做什么,没有做什么,你就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失去掌控。
有些人觉得太忙了,哪有功夫思考!我非常能理解。大部分人采用的“系统”大都不够完整、明晰,也做不到没有遗漏,不能显著减缓大脑压力,所以不肯诚心采用。
要想把脑子里的事物真正清理干净,你必须妥善地把它装在脑子里,并且经常回顾反思,才能使它们保持活力并具有操作性。否则它们又开始占用你大脑空间,让你绞尽脑汁,必然要耗费大量脑力。
把庞杂事物的完整清单进行全面彻底的总结评估,以增强创造力和自信心,让你的心境更明快。
最后3点送给大家,共勉:
①要相信人是可以改变的,每个人都可以变得更好。
正如禅家六祖惠能所说,智慧在我们每个人心中。这世上所有成就事业之人,多有一番苦惨折腾史——惨烈的折腾,唤醒了他们心中沉睡的智慧。不折腾多思考,也有可能达到这个效果。
②学会正确地思考。
正确地思考,一定是非情绪化的,有时我们会把情绪化的对抗,曲解为思考本身。阻碍我们成为最好自己的,始终是顽固而低劣的情绪。
这种情绪让我们产生恐惧,不敢相信自己会变得更好,不敢相信自己也会有超过预期的表现及能力。正是不良情绪,让我们深陷现实与思维的困境。一旦我们认识到这一点,改变就开始了。
静心、温和,从旁观者的角度,审视心中的恐惧与懦弱。去除自我认知中的情绪宣泄,收敛心志,就能够让心中的智慧浮现,就能够与真正的自己相遇。
③承认自己是无知的。
千万别把抬杠当成思考,别把胡搅蛮缠当成思考。真正的思考,一定是摧毁自我思维中的障碍或边界,所以,不先承认自己的愚蠢,就不存在思考。承认自己的无知与愚蠢,承认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因为物质资源的匮乏而自我设限——比如网络上的穷人思维与富人思维。
学会停下来。如果你跑得太快,会把有价值的东西抛在后面。——道格.金
下一章将分享写检视的具体方法。
注:本文由作者JIE胭脂雪组织整理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文内配图源于网络,如有侵权,敬请沟通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