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破学校真是毁了我的人生”
经常听到有人这么吐槽。
每当有人问我的本科是什么,为了避免尴尬,我都会说:“不太出名,你可能没听过。高考填报志愿时我才听过它哈哈”。对方就微微一笑很倾城,心照不宣。
如果你跟我一样,来自于一所正宗的二本院校,那么你会发现,学术研究处于国家顶尖水平,无数著名校友资助的教学楼,校门附近的地铁站直接以学校来命名,名人明星各种讲座致辞,这些都没有。
那你最可能拥有的是什么呢?那是一起躺在床上玩手机聊网剧的好室友。
虽然二本学校有诸多硬伤,但是:学历低一点其实毫不妨碍你拥有一颗变得强大的心。要永远记住:从来也没有人要为你的人生负起全部责任,除了你自己。所以,你的学校再不如人,也不应成为你自暴自弃的借口。
- “读大学是为了什么?”
从幼稚鬼到抑郁男
高考落榜后,我真的没有忧伤。直到看见父母失望的神情时,我才会感到难过,一种无法交代的难过。
我的高中是全省前三的重点中学,但我一直在怀疑上学的意义,夜自习时,无数次离开监管老师的视线,偷偷离开灯火通明的教学楼,在空无一人的校园里四处游荡和思考人生。直到有一次被教务处主任逮住了,把我当作一个逃避学习的问题学生来严加看管。确实,应试教育是一个仅靠个人意志无法对抗的存在,于是我就在“自由”与“考试”这两股内心力量的拉扯之中走了过来。
填报志愿时,我放弃了市内一本,而选了千里之外的二本,原因只是单纯地想逃离这里,这里的一切都让我感到了厌倦,希望能在一座陌生的城市开始一段新的冒险。至于专业的选择,只是凭眼缘随便选的。
那时候,真的不知道自己未来可以干什么。
大一刚开学,我的热情无处安放,单纯地以为加入学生会就是大学生活的重中之重,于是随着人群诚诚恳恳地交了各种简历。收到了面试的短信消息时,会高兴得在宿舍楼道里大喊大叫;当知道面试失败时,我就会在床上躺尸,跟一个高中喜欢的女孩子诉说心酸,她当时就厌恶地说:“你太幼稚了吧,为一个学生会就如此大喜大悲!”然后,她把我给拉黑了。
大二开始厌倦了。校内比赛永远是一撮人的自娱自乐;社团活动比想象中要寒碜冷清。而学生会实际上只是给行政老师打杂的。专业相关的核心课更是枯燥无聊得可以选择死亡。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开始对这个问题没日没夜地思考,可以一整天不说话。我发现,一个迷茫的人真是非常容易陷入抑郁。所以当时我的好朋友都很担心我会自杀和轻生。
对大学教育的失望,反而激发了我对职场的憧憬。
这可能是从知乎上受到的启发,“唯有牛逼的实习经历,才能弥补学历的不足”成了我当时的一种信仰。于是从大三开始,我就奋不顾身地逃课实习。逃课逃得特别凶,有一个老师直接让我期末免考挂科,而我对此却一脸“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的蜜汁自信。事实上,未来一点也看不到希望。而自卑与彷徨深深地咬紧了我。
- “没想到你是二本的!”
二本也有卧虎藏龙
当很多人还在研究报关单的时候,我就明白,专业对口的工作是肯本不适合我的。所以我要做的,就是尽早进行职业转型。
大学教育,非但没有起到打开思维、开拓眼界的作用,反倒是把很多年青人局限在了“专业”上了,以至于大学生普遍持有的一个误解,那就是专业决定了我的工作。已经不是偶尔听到了“我想从事金融,但是专业不对口”,“我想进入教育行业,但没学过专业知识”的话了,这时候我总想大喊:“Why Not!”——还没开始尝试,就否定了这些可能性,那你的失败难道不就是理所当然的吗。社会上很多人,就是因为大学时不敢尝试自己喜欢的工作,进了社会才发现难以转型,过上由别人为你撰写的人生剧本。
二本学生不是二等学生。但你要明白,你周围环境是那么随便草率,学习可以马虎应付,打游戏可以通宵达旦,烧烤夜宵喝酒抽烟可以样样精通,一不小心就会自然而然地就染上了这些习性;到了找工作,还是以一种浑浑噩噩、得过且过的心态去应付,从不主动搜集应聘信息,写千篇一律的简历,连稍作修改都懒得去弄,求职信与推荐信就更加无从谈起——这种时候,被心仪公司拒绝都是自找的。当他们还抱怨学校是坑爹的二本、公司歧视二本学生时,真的令人哭笑不得。
想通这一点的人,更应该尽早去实习。实习是弄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或不想要什么的最好办法。喜欢与否,不是凭脑袋空想出来的,那都是一厢情愿。就像孩子玩游戏,不亲自玩一玩怎么知道自己喜不喜欢呢?找实习也一个道理,唯有在不断摸索,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为了让自己能在上海立足,我曾给自己默默地定了一个目标,那就是毕业第一年的月薪不可低于8000元。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不断艰难前进着,进而感悟到“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的道理,大三大四这两年,我其实还很迷茫,很彷徨,也说不清自己的梦想,但通过在5个行业的10份实习后,我如愿找到了愿意以8000的月薪聘请我的公司,而且我也喜欢做咨询工作。
二本,只是一个标签。如果你愿意放下它,随时都可以。而如果你要让别人也放下它来对待真实的你,则需要付出。上了大四,我有了新的想法,希望到一个更大的平台去看看。于是决定申请香港硕士。在考上之后,我更加发现世俗对标签的重视程度——没收到录取通知之前,与收到录取之后,我还是那个我,能力还是那个能力,样子还是那个样子。但是那一瞬间,我察觉别人都突然说我变得成熟稳重了,能力人品都很不错。一开始我对这种反差是很诧异的,现在逐渐也习以为常了。也许,人就是喜欢肤浅地“以标签取人”。
“你竟然是二本的!如果我是双非申请上,我都觉得我要上天了!”
香港中文大学的室友如是说。
我笑了笑,说:“也许是我有一颗人穷志短的心,打动了中大。”
ㅇ无论你身在何处,梦在何方,一切都来得及。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