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浙北杭嘉湖平原的农村,小时候过年家家户户都要摆“年酒”,约定个日子,请亲戚朋友来,因为都集中在年初一到年初八几天,所以大家都很忙,有时一家人分开去吃“年酒”,或者中午、晚上走两家。所以这个年过得大家也是很辛苦的,所谓的“过完佳节胖三斤”,年过完了,胃口普遍羸弱。
2008年之前,基本如此。这几年却逐渐在变化。摆“年酒”也就是今年如果家中有新客人(亲戚中有结婚增加了新成员的)才会摆上几桌,而且是请专业厨师来打理,不再自己亲自做饭菜了!大部分时候,就在家中歇歇,然后走访一下内心认为需要拜访一下的长辈或朋友,带上一点简单的年货,拉个家常说个话,赶上个饭点就吃个饭;因为可能还涉及开车,所以是否喝酒也变成随意不强求了!经济条件宽裕的家庭,年轻人可能选择外出旅游了;身体好的老太太们则有人组织团队外出“烧个香”或者与其说是烧香还不如说是团队寺庙二日游,晚辈们也认为老人们出去转转很好,权当旅游,有利于身心健康。
中学上政治课的时候,都说“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上层建筑、科技是生产力”,看来不假。多年的风俗,因为生产力上去了,经济相对发展了,风俗也就变更了!现如今,原有承包到户的田地,大部分统一回租,然后至少几十亩地集中在一起租给专业户或农庄,让农业生产体现更好的生产效率;大部分人员则进工厂上班,成为企业职工,所以现如今大家比以前更忙些,生活更丰富了,但压力更大了,因此过新年,难得随意轻松一下,少了繁文缛节,因此对于自己心中牵挂的人,对于自己心存感谢的人,对于自己略表孝心的人,都可抽这个时间拜访,可能是晚辈来看望长辈,也可能是长辈来关心一下晚辈,简洁而充满爱意!
举个例子:我婶说,我差不多80岁的姑妈除夕前因为牵挂生病的内侄---我堂弟,所以特地走了好几公里路过来了一下;而我母亲也近70岁,则在春节间抽空去看望了一下前段时间做完手术的外甥媳妇,这些都让我充分感受到了暖暖的爱意;唯一揪心的是,经济是发展了,青年人遭遇病痛的机会还是经常遇见,但愿在今后的发展变化中,青年人的健康生活方式也能进一步回归!
最近看到一篇报道:著名的“格兰特研究 (The Grant Study)” 研究的“什么样的人,最可能成为人生赢家”——这项研究从1938年开始,持续了 76年,花费超过2000万美元,实验对象为269名19岁左右的健康男子。人生赢家的标准十分苛刻。赢家必须“十项全能”:十项标准里有两条跟收入有关,四条和身心健康有关,四条和亲密关系和社会支持有关。譬如说,必须80岁后仍身体健康、心智清明(没活到80岁的自然不算赢家);60-75岁间与孩子关系紧密;65-75岁间除了妻子儿女外仍有其他社会支持(亲友熟人)等; 60-85岁间拥有良好的婚姻关系;收入水平居于前25%。研究名字缘于最初的赞助者,慈善家威廉•格兰特( William T. Grant)。
主持这项研究的整整 32年的心理学者乔治•瓦利恩特( George Vaillant)说,“温暖亲密的关系是美好生活的最重要开场。”以前年年摆的“年酒”,虽然忙忙碌碌,但只能用疲惫不堪来形容,而非温暖而充满爱意!风俗的变迁一定是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随着人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需求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