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安古村,位于太谷县范村镇,藏在深山,但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历代人才辈出,被评为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千年古村。
今年夏天的时候,开车去过一次,从公路正面进村。这次是第二次去,和群友一起徒步,从榆次北田的朱村,经南河村、坪上村到上安村,从村后进村。
秋收后的黄土高原显得有点萧素,绿色隐退,取而代之的是满眼的枯黄。没膝的荒草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淡淡的白光。千百年来经过雨水冲刷的土林千沟万壑,像一群沉默的老者伫立着,与苍穹对视着。白杨林的树叶已经掉光了,灰白一片干巴巴的树皮也好似失去了生机。土堎上的苇毛在秋风中摇曳着身姿。
空旷的原野上已经鲜有劳作的人影了,寂静中只能听见风吹过枯枝的哗哗声,我们走在落叶上的沙沙声,草丛中被我们的经过而惊起的野鸡野鸟的扑棱声和鸣叫声,还有就是我们时不时对着旷野的呐喊声和拍照时的欢笑声。
说实话,能坚持参加徒步的人,必是一群能吃苦不矫情勇敢的人。爬山涉水穿林翻沟,一路上没有叽叽歪歪的抱怨,有的只是相互间的鼓励和帮扶。
翻过两座山,终于来到了太谷坪上村。真是村如其名,坪上——黄土塬上一大片平整的土地,完全不似刚刚经过的沟沟壑壑。太谷红枣久负盛名,这里便有成片的排列整齐的枣林。红枣已经采收完毕,枣叶也已经掉光,好多枣树上还零星的挂着几个落下的枣儿,尝尝果然很甜。
穿过坪上村二三里就来到了今天的目的地~上安村。在坪上和上安两村交界的地方,首先进入视线的是一座翻井。据说是为了防止洪水对村庄的破坏。
牧羊犬领着一队羊群经过,羊儿刚被剪了羊毛不久,个个长的很肥壮,放羊的老汉说有八九十只羊,大家不禁笑谈这是支流动着的万元户队伍。
羊群远去,我们继续南行,走过一片空地,就远远的看见一道门出现在眼前,一处高台上还有一个类似炮楼的东西伫立着。走进一看,才看清原来是前些时候在这里拍抗日题材的电视剧搭建的炮楼道具,很简陋在风中摇摇欲坠的样子,土豆他们还爬上去摇着红旗做胜利状。
再往前就走到刚才看见的一道门前,上面写着“上安不可移动文物~三道门”。原来这是进入上安村的屏障,一共三道门,类似城门,层层设防,加上一道门前土围形成的天然“翁城”,保护者曾经的上安古村的安全。厚实的门洞,巨大的石制门轴坑,斑驳的石头路无不记载着上安曾经的繁华和智慧。
过了这三道门就正式走进了上安古村的村中心,随处可见高墙大院。上安村牛姓人居多,历朝历代出过不少的官员和文化人。千百年来,形成了村中崇文尚武的村风,“家家办学堂 人人学文化”的环境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上安人在范村乃至太谷县都人才辈出。在村中还碰到了从这里走出去的一个看来是颇有点成就的牛姓后人,带着朋友游览上安村,并详细的讲解上安村的历史。据说有曾给上安村看过风水,说这里要出“一斗芝麻的人才(包括文人和官)”,是不是出了那么多当官的没有统计,但是上安村人确实是这一带最重视文化教育的。
因为要赶一点半的班车回榆次,所以没能细细浏览上安的全部古房古楼古窑址,也没能和当地人好好攀谈了解上安的历史文化,希望下次有机会再来上安,细细探究这个北方小村落的前世今生。也希望相关部门能重视上安古村的保护和开发,不要让这个千年古村遗失在社会的进程变革中,让她的文明得以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