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最新一期的三联生活周刊是6月26日出版的,封面标题叫做“三十岁的恐慌。”
嗯,挺应景的,因为我就要三十岁了。
所以我打算写这个系列,但是并不是纪念我三十而立,因为我三十了,并不而立。
一个细腻、敏感、受过文学气息熏陶、内心丰富的理想主义女青年的30岁,其实自我感觉和20+没啥区别,只是既然非要背上时下不受待见的“文艺青年”的称号,还不如“一不做、二不休”,索性做点有仪式感的事儿。
仪式感既然是一种感觉,那么承载这种感觉的载体必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些人的仪式感就是花掉满满一天去整理30年来的心境,那些看似模糊的回忆,那些转瞬即逝的思绪,那些俞渐明晰的观念,都是一触而发的隐秘火山,我有故事,你有酒吗?
没关系啊,酒,我有啊,所以故事,不必讲给每个人听。
当你越快到传说中被妖魔化的女人的30岁的时的某一个阶段,和29、31的差别在哪,你根本说不上来。
世俗之总是以它自认为的好意去提醒你30将至的胶原蛋白的流失、容貌的凋零、精力的下降,当然,以我30年的经历我也感叹岁月的残酷。可是世俗,之所以为世俗,因为它偏颇、因为它市侩、因为它没有灵魂。
世俗很少告诉30岁的女人会比过去更坚定、更从容、更睿智以及更好的和这个世界和自己相处,如果以30岁的智慧去过18岁的人生,人生又会不会是另一番光景。世俗是几千年不变的,所以它以广为流传而强大;同时,也正因为它的及几千年不变,所以它以没有生命力而脆弱不堪。
我们是人,所以我们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向上的力量,这是一种生命力,不因挫折停滞,不因苦难终止。
那么,在我30岁之际,我想先来讲讲30年生命里的那些花儿。不管她们在哪里盛开,都曾惊艳,正在惊艳,还将惊艳我的人生。
首先,我想讲的是,阅读和写作,也不仅仅是阅读和写作。阅读和写作这两个词的搭配更多时候出现在学生时代的考试,只不过我当年高考时的阅读和写作不仅没有惊艳当时的生命,反而成为一种深深的遗憾,一度让我认为我的付出并没有任何意义。只能是站在30岁一站会来历史性的看待,才明白什么叫做“世上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世上没有白读的书,每一本都融进你的气质里。”
古人讲“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给一个普通人带来的自然不可比拟那些书本里“酾酒临江”、风流倜傥大文豪。但是,阅读能够替我们打开一扇窗户,带你去世界各个角落,去了解平常接触不到的社会层面;阅读能给我们一个思辨的机会,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人性、看生活、看世界,留给自己与内心深处对话的宁静空间。然后,阅读就不言而喻、水到渠成地带给一个人气质的变化,带领你向善向美,教化你宽容豁达,给予你睿智和明理。
写作亦然。首先它能带给人深入思考,在写作的过程中更深入的将思考固化、体系化,然后获得一次思想层面的升华;其次他也是排解情绪的出口,当你不论高兴、难过、抑郁的时候,当你既没钱买包,也没人陪你买醉的时候,你可以在各种“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之后略带无奈又豁达高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然后该干啥干啥吧,反正此刻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阅读和写作,并没有让我变成的大V,年入百万;也不能让我出类拔萃,一鸣惊人;但他们都深深的影响着我。给予我对美好的追求,然后去做一个美好的人;给予我战胜困难的信念,然后去做一个坚定的人;给予我对生活的定义,然后去做一个豁达的人。
我是一个普通人,但是阅读和写作给予了我超越滚滚尘世的翅膀,面对着生活的一地鸡毛、七零八落,我还能做一个有灵魂的人,而灵魂对我来说就是那么重要。
如果没有过了很久很久,你永远不会知道,那些书本和纸笔带给你的那些思维的火花,就在上天安排的某个不经意的场合瞬间点亮了你。
这就是岁月的馈赠,也是你自己给自己的礼物。
其次,我来讲讲经历。经历是一个中性词,有好的有坏的经历,我们认为当时开心的经历是花儿,当时不开心的经历是泥淖。这种判断对于彼时来说,没啥问题。
在此,我并不想细数自己30年的经历,因为30年的经历告诉我,谁也不敢断言在人生的长河里,那些经历的伏笔都会对故事的发展起怎样的作用。只能是从是经历本身而言讲,我更加敬畏经历本身了。因为深知今天所走的每一步都有可能对明天产生化学反应,“明天就像是盒子里的巧克力糖,谁也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所以也充满想象。
之所以把经历算作“那些花儿”一是总的来说一路走来纵有坎坷,但是生活依然在每一个坎坷关头给予关照;二来既然经历在当下还无法判断好坏,那么“希望总是有的,万一实现了哪”。
阅读写作和经历,共同点都是在当下看他们并不知道他们存在的意义何在,只有等到了某一天或者才能明白。
这就是30的我明白的,有多少还没明白,我只能等时间告诉我。
大约是因为30了,写东西都是虎头蛇尾,更深感文字工作不易。李健在《立与不立皆辛苦》描写他会隐隐地担忧甚至心疼那些怀揣音乐或是明星梦的年轻人,他们中间即使只有几个人可能成为职业歌手,但很多人都深信不疑认定自己的一生就是做这个的。再过10年,他们人到中年,还在追逐着这个梦想,梦想距离他们可能比今天还要遥远,或者也许已变为压力和阻力。李健想告诉他们,可以找一个其他的工作让自己生活得开心些、舒适些,别让梦想压得喘不过气。如果一定要自己无路可退,那就要做好无怨无悔的准备,就像一个苦行僧,一生都在修行,直到戒掉所有的迷惑、失望、悲伤、患得患失等等。
这就是一个成功歌手告诉我们普通人的人生哲学,成功的背后都堆着高高的寂寞,不过,堆满了高高的寂寞也不一定成功。
人生在世,除了修行,别无他法。
后记:三十而立系列是我对30岁的仪式,并不是因为30岁有多么值得纪念的意义,仅仅是借机给时光和自己一份礼物。内容上可能也将是多年来第一次直接描述自己的故事,希望自己能够带着30年来喜怒哀乐换来的经验、教训、勇气、期望继续走下去。
有灵魂的仪式才配称得上仪式,就像“刻舟求剑”里的船客,在船舷上重重的刻下标记,纪念失去的那一刻。
据此,大多数的生日趴都叫做聚会,当然啦,人家本来就是聚会。
想了一个多月准备动手,发现想写点东西其实并不容易,思绪这种东西,有时候你觉得它像一滴墨,一滴水晕染下去它就可以变成一团云雾,无限扩散,天旋地转进入另一个空间;有时候你发现它就是一块石头,无法生发。
从有所触动到把每一点灵感凌乱的记到手机上,再到一段一段堆到电脑上,再到连贯整理出来,很难说此时写得东西能表达彼时的感受。和生活的“干正事”比起来,“写故事”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三十而立的“花儿”首篇,我讲了讲“花儿”的故事,对,就是那些“在我生命每个角落,静静为我开着”也是“被风吹走,散落在天涯”的回忆之花。
所以,下一篇我想给你讲讲鸟的故事,它叫做《恐高的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