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桥的河
当我们在白龙山俯瞰虹桥平原,平畴沃野犹如一张巨大的绿叶,河网似密密麻麻的脉纹纵横交织着,流经镇内的几条河流则是粗壮的脉管。只要有东干河(过去成新市河,现又称虹河)、中干河、西干河、西沙河、洞河。
东干河:水出自淡溪、白龙山、九龙山诸山。河道自高桥穿孝顺桥(孝义桥)直贯镇区中心,南经东联,由蒲岐镇双屿陡门入海。明洪武初(1369-1372),此河经过疏浚,宽七丈、深长许。一九五三年以来经多次延伸、拓阔、浚深和截弯直取,平均河宽三十一点五米,流长十一点六公里,河床比原来加深一米多。一九五九年以来,在镇域河道两岸砌石、植树。
西干河:水源来自四都左原山和淡溪西林、马岙山及石帆霞雪诸山。河道自湖边到孙家垟,经镇西部北首边境的双桥至矮门桥,流淌石帆、天成等处,由红卫陡闸入海。平均河宽三十点五米,流长十点三公里。
中干河:(旧名金沙河)水源为东、西两条干河上游的支河汇入。河道自倪昌桥经镇西,船金沙桥和104国道线虹桥2号桥,流入东联中部的杏庄至埭下桥、林宣桥,与东干河下游汇合,由双屿陡门入海。河宽平均二十八米,流长五点六公里。
西沙河:是中干河上游的主要分支河,经镇西,过虹桥、东联、朴湖交界处的屠狗汇,注入天成乡境内白龙江(古称赤水港、是宋、元、明、清时期的主要排洪泄水港),与西干河下游汇合,由红卫陡闸入海。河宽平均二十米,流长5公里。
洞河:是镇内主要支河,水源来自南阳、瑶岙境内诸山。河道成东北二西南走向,从龙泽河头经连桥流入虹桥,穿洞河桥与东干河合流。平均河宽二十四米,流长四点八公里。
在淡溪水库未建成前,虹桥镇每年发几次大水,东干河急浪奔流,惊涛拍岸,挟裹着被大水拔起的小树及枝丫,但水清澈;洞河水由于农田排水,水流浑浊,两水在洞河口交汇,两水泾渭分明。
一发大水给鱼类遨游创造了机遇,这时虹桥的垂钓者纷纷走向河岸、埠头,平心静气地伸出鱼竿守候,这时上钩的大都是一二斤重的鲤鱼,力大劲足,不能一下子提上来,必在水中绕来绕去,耗得鱼儿筋疲力尽,用网兜儿套住拉上。鱼儿上钩,旁观者聚集,指指点点,为垂钓者谋划,为垂钓者鼓劲。垂钓者有了收获,约几朋友回家,刮鳞剖鱼,热了老酒,欢乐一回。
四通八达的河网,给古镇带来了发达的水运。集市前晚已有船在东干河集结停泊,带来交易的货物,或运回所购的物品。集市上午两岸停泊着河泥船、航船、河泥溜、单桨、梭船(舴艋舟)等各类船只,捎来了山货、海产品、粮食、猪羊。船在两河岸有序排列,紧密相靠,有人跨过这一只只船,从这头可以走到那头。河中集结的船宛如举办船的展示会。仅在河中央留下一条窄窄的水道,礼让往来,小心翼翼地行驶,很少产生拥堵。
汤汤河水,长流不息。经过一夜的沉淀,早晨虹桥镇居民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各河埠头人声喧闹,河埠被水浸漶得湿漉漉的,一担担水穿街进巷入屋盈满水缸。夏天,同样把河水烤炙得温温的,下午孩子们早早地下河游泳,那狗爬式的泳姿不敢恭维。也有不少高手,什么蝶式、蛙式、潜游有一套,甚至爬上桥上,来一回跳水表演。水乡的孩子,从小与水为伴。河中鱼儿成群,用畚箕就能抓住小鱼,喂鸭生蛋,摸些河螺下饭。大自然的馈赠,我们对母亲河虹河既亲切又敬畏。
虹桥人也许忘不了那些久旱不雨的日子,河水干涸,河床露底,两岸往来,懒以过桥,跨过河底即成。河底也成了农副产品的交易场地,河滩上竹木架起,小摊设立,分流了赶集的队伍。无水可饮的居民只得去数里外的孝顺桥深水潭或黄塘溪坑挑水,还有那些有力气的人,靠挑担卖水,少捞一把。后来,造了淡溪水库,旱涝保收,接着铺了自来水管,饮河水的日子一去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