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经典||盐铁论解读42
这段文字,也阐明了文学派的核心主张——将道德教化与经济发展对立,认为“利”的追求必然导致道德堕落(“俗薄则背义而趋利”),其逻辑根植于孔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义利观,并援引老子“贫国若有余”的辩证思想,强调物质丰裕未必带来社会安定。
文学派主张“崇本退末”,即重农抑商,认为农业是“实菽粟货财”的根本,工商业仅服务于物资流通(“通郁滞”“备器械”),这一观点与董仲舒“不与民争利”一脉相承。
文学派反对国家垄断。抨击盐铁专营、均输政策导致“商工不备无用之器”的异化,认为政府过度干预经济(如盐铁官营)扭曲了工商业的自然功能,使其沦为逐利工具而非民生保障。
文学派的社会矛盾归因——将民间奢侈风气(“嗜欲众而民躁”)归咎于国家政策导向,认为“示民以利”破坏了小农经济的道德秩序,导致“百姓交于道而接于市”的功利主义泛滥。
文学派的理论局限在于,忽视了大一统帝国对集中财权的需求(“国家需调控物资以均衡贫富”),其“市不通无用之物”的理想化主张,难以应对匈奴威胁下的国防开支压力。
其中,也反映出根深蒂固的历史矛盾:桑弘羊派反驳指出,若完全废除工商业,将导致“农用乏则谷不殖”(意思是说,农具匮乏则粮食减产),而文学派未能提出替代性财政方案,仅以道德批判解构现实政策。
文学派追求公平与效率的平衡——“以礼义防民欲”的呼吁,映射了现代社会中“市场自由与国家干预”的永恒矛盾,其警示意义在于:过度逐利可能瓦解社会伦理,但完全否定经济活力亦不可行(比如新加坡淡马锡模式)。
文学派的可持续发展观——强调“商不通无用之物”与当代“绿色经济”“杜绝过度消费”理念相通,但需警惕以道德名义抑制技术创新(如汉代铁器改良受阻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