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今天,一个读三年级的孩子问我:
老师,人都会死吗?
我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你和我,都会死吗?
死亡让人恐惧,一是人们对于人世之外的未知心存恐慌;
二是人会不自觉地产生自我消亡的虚无感。
对于成年人,死亡问题,其实就是人生与时间的问题。
所谓“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越早意识到人生在时间洪流中的短暂,便越容易生出人文情怀,多去关心人世间的真情与真意。
电影《星际穿越》中,最令人动容的,不是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爱和“大地上的事情”。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心学家说“格物致知”——
大意也是让大家死磕生命中有意义的事,别跟虚无缥缈的未知世界较劲。
但面对一个不满十岁的孩子,我应该怎样回答关于死亡的问题呢?
(二)
那天,我是这么跟那位正读三年级的孩子解释的:
是的,孩子,我们每个人都会死。
孩子问:人死后有灵魂吗?可以投胎吗?
我答:老师也不知道。但是——
即使我们死了,我们的后代还会继续活下去。
孩子又问:那时候,我的后代可以跟我说话吗?
我答:不能,但是——
他会记得你,还会遗传你的品性和习惯。
孩子再问:那时候,我们在哪里?
我答:那时候,我们在活着的每一个人的梦里和血液里……好伤感……但——
我们人类通过努力,会破译生命的密码,就像传说中不老的神仙一样。
孩子苦恼地说:唉,要真成了老不死的神仙,躲进山里,就没人记得我了……
(三)
这就是孩子——他们伶俐又活跃的思维,经常令成年人始料未及。
这也是我想提醒家长们的第一点:
要在跟孩子的交流中找到帮他解答疑问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从自身出发——
因为这容易让问题复杂化。
有的孩子天生乐天派,他们早就在生活中观察到生老病死的大规律:
婴儿的诞生和老人的离世,草地和鲜花的枯荣,一只可爱的腊肠犬一去不回……
他向你提问,只是想从自己信任的人那里得到确认。
大多数乐天派的孩子,也乐意接受乐天的观点——
不要忘记告诉他,人类通过自身努力,或许不远的将来就会实现长生不老的梦想。
但如果孩子的性格内敛、腼腆,他的内心则很可能正被死亡的恐慌笼罩。
(四)
因此,我想告诉家长第二点:
如果孩子要你帮忙解决一个问题(而不仅仅是为了确认),你首先要做的,就是对他的难题感同身受。
请你慢条斯理,切莫急于求成。
最重要的方法,是情与理相伴相合。
在关爱与呵护之外,让孩子从死亡本身去理解死亡,这是理性面对死亡的最佳方式——
现代生物学和进化论的观点,可以让孩子建立起完整的生命观。
这不仅是目前许多家长所欠缺的观念,也是整个教育大环境面临的问题。
这正如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那本著名的《全球通史》中洞见到的—
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永远落后于技术所达到的高度。
让孩子从受教育之初,就对生命、对宇宙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做一个充满人文情怀的人——
从这个意义上,死亡难题在其中便可迎刃而解。
(五)
那么问题来了,家长要如何行动呢?
答案只有一个:同孩子一起成长。
我打开微信群聊,把孩子问我的问题抛给所有家长。
一些家长回复:
我会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永远都不会离开你的,我们永远在一起!
这样回答的家长,未必耐心了解过孩子的心声——
他们可能没有想到分离,而只是害怕被模糊不清的恐惧的笼罩。
此时,考验家长的是,你是否有耐心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处。
还有一些家长回复:
直接告诉孩子,生老病死,天地循环,没什么可怕的。
这样回答的家长,恐怕自己年幼时也有过类似遭遇,应该心知肚明——
这样简单粗糙的解释,对孩子理解死亡没有丝毫帮助。
此时,家长该扪心自问:这种不求甚解的态度,是否也影响了自己的人格形成和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呢?
有的家长则直言:
听到孩子问出这样的问题,吃惊又惶恐,不知如何作答。
这样的回答很真诚,透露出对孩子的关爱,只是缺少了方法和思路。
我时常对家长们重复一句话:最好的教育方式是与孩子一起成长。
首先,你要成为孩子的朋友。
许多家长把这句忠告当做心灵鸡汤,却正暴露了他们不能与孩子做朋友的原因——他们不知道什么才是朋友!
(六)
你跟孩子是朋友吗?不妨做个小测试:
一,观察一下,孩子同你交流的事情,与他们跟小伙伴玩耍时的话题有多少交集?
二,观察一下,孩子因犯错受到批评时,他们是否主动告诉你“我错了”?同时,自己犯下小错误时,孩子是否主动为你指出来?
具体判断标准嘛,你懂的,不再赘言。
更重要的一点是,你要抛弃自己的成见,暴露自己的缺陷。
只要打算与孩子一同成长,就必须面对以下几个事实:
一,我们希望孩子多读书,而自己却很少读,甚至不知从何读起。
二,我们希望孩子健康快乐,自己却不注意锻炼和饮食,甚至没想过自己是否健康和快乐。
三,我们希望孩子成为更好的人,自己却以为家庭所累为名,不去求索更好的人生。
周国平说,孩子都是哲学家。
他们天生便会问出:“为什么没有最后的最后?”“女娲石谁造的?”“为什么时间会过去?”这样动人心弦的问题。
所以,当孩子问我们关于死亡的问题时,我们首先应该做的事情是:
问问自己,该如何同孩子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