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生的悲剧,要从我悲惨的童年开始讲起。说是悲惨,但其实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
199X年,我出生在一个沿海小镇的一个贫苦的工人家庭,在生我之前,我母亲生了我的两个姐姐。我母亲压力很大: “这次,要生出个男孩才行……菩萨保佑……给我个男孩吧……”在那个年代,在我家乡,每个家庭都把生男孩作为生育的目标和目的。生了我之后,母亲后来又生了我的弟弟。
我们家,两男两女,六口之家。我在想,我们家算是幸福的吗?其实谈不上不幸,但也谈不上幸福。也许可以说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四个孩子,我们没有一个人赚到大钱,但也都本本分分,不做什么违法的勾当。
我爸,是一个装修电工。我妈,是一个老老实实的家庭主妇。我们四个孩子,现在也都是兢兢业业的打工人。大姐因为厌学,高中就辍学了,辍学后在大城市打工漂泊。二姐成为了乡村小学教师。两个男孩读了大专,也是在打工。没有什么太多的东西可以介绍。
应该有很多人跟我一样,是没办法跟自己的父亲相处的。在我离开家乡之前,跟我爸住在一起对我来说是很煎熬的。我想有很多人的爸跟我爸一样都是一个很有“爹味”的人。他说话似乎一直都是一副在吹嘘自己有多厉害的样子。这其实也无所谓,但他吹嘘自己的同时也一直在从各种角度贬低自己的老婆,也就是我妈。虽然我也是一个男人,但是极其厌恶我爸那个德性的男人。做菜能挑出毛病,做各种家务都各种不满意,甚至茶几上有水他都可能会唠叨。后来我出门上学了,才享受到了自由和清净。我们家永远称不上是不幸的家庭,没有任何家暴的问题,没有离异的问题,一家人整整齐齐。但也称不上多幸福多开心的家庭。
小时候,我跟所有的孩子一样,以为世界是绕着自己转的,直到我明白了什么叫事与愿违。我从小努力学习,很希望能够考上一个好大学,期望着未来能过一种体面的生活。小时候,我对这种体面的生活没有具体的概念,只是一个美好的、朴素的、抽象的向往。我本来想考我们省最好的大学,但可惜考不上,没那个能力,便顺理成章地去读了大专。
要感谢我父母供我读了大专,我才得以离开了家,离开了家乡,离开了小镇。高考的压力和没能考上一个理想的大学的失落感,长时间笼罩着我。很长时间后,我想起一个问题,既然读大专没有门槛,那时候我父母怎么不劝我大姐把大专读了再出来打工呢?现在想想,这里面有一些重男轻女的因素。
在一个完整的家庭里长大,我觉得我的心里也是有爱的温情。我爱我的父母。但是,我绝不能跟父母呆在一起。每年节假日见一见父母,这对我来说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状态。天天跟家人一起一桌子吃饭,我会很难受,但是每年的节假日,再跟家人围一桌团团圆圆地吃个火锅,这就是美好的,让我体会到相聚和离开的意义。